第三节丹痧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丹痧系时行疫病,属温病范围。病因为痧毒疫疠之邪,属温毒时行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发必一方,沿门阖户相传,且在过去医学不发达时期有较高的病死率,故又称“疫痧”、“疫疹”。又因本病发生时多伴有咽喉肿痛、腐烂、化脓,全身皮疹细小如沙,其色丹赤猩红,故又称“烂喉痧”、“烂喉丹痧”。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患病后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本病的病情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治时需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病之初起,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诸证。
此外,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脉结代证候。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1)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粘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肤表面呈鸡皮样,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3)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与麻疹、风痧、奶麻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病在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色红,病势在表,属邪犯肺卫。进入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势在里,属毒炽气营;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属邪衰正虚,气阴耗损。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结合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利咽;病后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三、分证论治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分析:邪犯肺卫,郁于肌表。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胃,初起在表,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邪毒初犯,咽喉首当其冲,热结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影响吞咽。痧毒循经外泄肌表,则皮肤潮红,痧疹隐现。因邪毒尚在卫表,故舌苔可见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药: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疏风解肌透表;连翘、僵蚕清热解毒。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分析:邪在气营,热毒炽盛。邪毒燔灼气分,则见壮热不解,面赤烦躁口渴;肺胃热毒化火,上攻咽喉,则见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热毒外透肌表,则见痧疹密布,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逼营血,则疹色紫红或瘀点;气分热盛,则舌生红刺,舌苔黄糙,脉数有力;热盛津伤,胃阴亦耗,故舌光起刺,状如杨梅。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清气凉营,泻火解毒;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鲜竹叶、玄参、连翘甘寒清热,护阴生津。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
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分析:邪毒渐清,阴液耗损。痧毒外透,壮热耗阴,阴虚内热,故见低热留恋;疹后肺胃阴津耗伤,故口干、唇燥,干咳;胃阴亏损,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舌苔剥脱;阴津亏耗,皮肤失润,故皮肤干燥脱屑。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
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
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三黄片每服2-3片,1日3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2.五福化毒丸:每服1丸,1日2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二、单方验方
1.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2.紫草、车前草各15—30g。水煎,连服7日。用于毒炽气营证,也可用于预防。
三、药物外治
1.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叶、薄荷叶各适量。煎汤漱口,1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2.玉钥匙散或锡类散。吹喉,1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3.金不换散或珠黄散。吹喉,1日2—3次。用于咽喉糜烂化脓。
四、针灸疗法
1.主穴取风池、天柱、曲池、合谷、少商、委中,配穴取内庭、膈俞、三阴交、身柱。针刺用泻法,1日1次。用于发热、咽痛。
2.以大肠、肺、胃经穴位为主,配①少商或委中,三棱针针刺出血。②翳风、合谷。③少商、尺泽、合谷。针刺,1日1次。用于咽喉肿痛。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控制传染源。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天。
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于预防。
二、护理
患者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湿润。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1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伤寒》:“阳毒伤寒,服药不效,魔烂皮肤,手足皮俱脱,身如涂朱,眼珠如火,躁渴欲死,脉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黄石膏汤主之,或升麻栀子汤主之。”
《喉痧正的·论因》:“治病必先其所因,喉痧之因,都由温疫之毒,吸人肺胃,又遇暴寒折郁,内伏肠胃募原,复触时令之毒风而发。”
《喉痧正的·论证》:“喉痧由疫毒内伏,其未发之先,必五内烦躁,手掌心热,渐渐咽喉痛,憎寒发热,胸闷,口渴,有痧者,热势必壮,……头面颐项见有痧点隐隐,及周身肤腠通红者,无论咽喉红与不红,肿与不肿,腐与不腐,但觉咽喉痛,或先曾痛过,发热后反不觉痛者,均属疫痧。”
《丁甘仁医案·喉痧症治概要》:“独称时疫烂喉丹痧者何也?因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而反温,春寒犹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也。
[现代研究]
李作森.猩红热辨证论治的体会.新中医:12(1):21
用中药配合针灸和散剂吹喉治疗例猩红热患者。按卫、气、营、血辨证,分别以透表:、清营、解毒、养阴等法,照顾兼证选方用药。配合针刺疗法,随证选用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阴交等穴位,并结合用冰硼散、锡类散吹喉。结果例中治愈例,显效23例,无效9例,治愈率81.5%。
汤文学.猩红热治验.四川中医19如;8(11):13
用银翘散加减治愈猩红热,药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g,牛蒡子、豆豉、黄芩、栀子各10g,荆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马勃4g,蒲公英30So服至发热渐退,咽痛渐减,唯周身红疹尚未隐退,则原方去荆芥、豆豉、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鲜皮各10g,至病情痊愈。
第四节水痘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西医亦称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以1-4岁小儿为多见。本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流行。预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若是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罹患本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古代医籍中,有关水痘病的论述始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中最早提出“水疱”之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则正式立名“水痘”:“其疮皮薄,如水疮,破即易,于者,渭之水痘。”
[病因病机]
水痘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两经。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若毒邪尚轻,病在卫表者,则疱疹稀疏,点粒分明,全身症状轻浅;少数患儿素体虚弱,感邪较重,邪毒炽盛,内犯气营,可见疱疹稠密,色呈紫红,多伴有壮热口渴。甚者毒热化火,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内犯,闭阻于肺,宜肃失司,可见咳嗽、气喘、鼻煽等重症。
[庙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发热1—2天内,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部位较少。疹点出现后,很快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红晕,疱壁薄易破,常伴瘙痒,继则结成痂盖脱落,不留疤痕。
3.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在同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并见。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检查多核巨细胞,用酸性染色检查核内包涵体。
二、鉴别诊断
1.麻疹、风痧、奶麻、丹痧均为斑丘疹,皮疹分布全身,形态细小如针尖或粟粒状,无疱疹、结痂现象。
2.脓疱疮多发于夏天炎热季节,疱疹较大,壁较薄,内含脓液,不透亮,容易破溃,破溃后随脓液流溢蔓延附近皮肤而发,多发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
[辨证论治l
一、辨证要点
水痘的辨证要点在于辨别轻证和重证。轻证痘形小而稀疏,色红润,疱内浆液清亮,或伴有轻度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病在卫气。重证水痘邪毒较重,痘形大而稠密,色赤紫,疱浆较混,伴有高热、烦躁等症状,病在气营,易见邪毒闭肺、邪陷心肝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总的原则。轻证以肺卫受邪为主,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佐以利湿;重证邪炽气营,治以清热凉营,解毒渗湿。对邪毒闭肺,邪陷心肝之变证,当治以开肺化痰,镇痉开窍,清热解毒等法。
三、分证论治
1.邪伤肺卫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伴有喷嚏及咳嗽,1—2日皮肤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分析:时行邪毒,伤于肺卫。邪毒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故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气抗邪外出,时邪夹湿透于肌表,正盛邪轻,故水痘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点粒稀疏。舌苔薄白,脉浮数,为病在卫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利咽祛痰。也可佐以车前子、滑石化湿利水。
疹密色红者加当归、赤芍、紫草活血凉血;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僵蚕清热解毒利咽;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皮疹瘙痒者,加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
2.毒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显著,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或舌绛,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分析:热毒炽盛,燔灼气营。邪毒内传气营,气分热盛,故壮热不退,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等;毒传营分,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故见水痘密集,根盘色红,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热伤津液,故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糙而干、质红绛,脉洪数,均为热毒之象。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药:升麻清热透疹,石膏清气泄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丹皮、生地凉血清热。佐以紫草、山栀、木通清热凉营渗湿。
唇燥口干,津液耗伤者,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全瓜蒌泻火通腑。
水痘发病过程中,如出现高热、咳嗽、气喘、鼻煽、紫绀等症,此为邪毒闭肺之变证,治当清热解毒、开肺化痰,可予麻杏石甘汤加减;若见壮热不退,神志模糊,口渴烦躁,甚则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当凉血泻火,熄风开窍,予清瘟败毒饮加减,并吞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邪伤肺卫证。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3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二、单方验方
1.金银花12e,甘草3So水煎,连服2-3天。用于邪伤肺卫证。
2.腊梅花5s,连翘、金银花、菊花、赤芍、紫花地丁各10g,板蓝根15g,蝉蜕、甘草各3g,黄连1.5g。水煎服,1日1剂。用于毒炽气营证。
三、药物外治
1.苦参、芒硝各30g,浮萍15so煎水外洗,1日2次。用于水痘皮疹较密,瘙痒明显者。
2.青黛散麻油调后外敷,1日1次,用于疱疹破溃,欣红化脓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对水痘患儿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疱疹结痂。被患儿呼吸道及皮疹分泌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采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消毒措施。本病流行期间,勿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接触水痘患儿后,应留检3周。对免疫缺陷、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的儿童,接触水痘后可选用人体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带状疱疹球蛋白等肌肉注射,预防感染本病。
二、护理
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饮食宜清淡宜消化,多饮开水,可用萝卜、荸荠、绿豆等煎水代茶。保持皮肤清洁,勿使搔抓,不宜洗浴,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抓破,可外涂青黛散或黄芩油膏。正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的患儿发生水痘,应立即减量或停用激素。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疱,如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心主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痘疮,有正痘与水痘之不同……亦与疹子同,又轻于疹子,发热一二日而出,出而即消,易出易靥,不宜燥温,但用轻剂解之,麦汤散主之,羌活散、消毒饮、麦煎散俱可服,又当服大连翘汤以解之。……按水痘令小儿患之者大率无害,如无内证,不必服药,无事生事也。”
《幼幼集成·水痘露丹证治》:“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红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喷嚏,涕唾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出,明净如水泡,形如小豆,皮薄,痂结中心,圆晕更少,易出易靥,温之则痂难落而成烂疮,切忌姜椒辣物,并沐浴冷水,犯之则成姜疥水肿。”
[现代研究]
姜润林.银翘二丁汤治疗小儿水痘例.中医杂志;30(3):10
运用铃老中医经验方银翘二丁汤(组成:金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6-10s,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0-15g),水煎成50-lOOmLo分2-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如瘙痒加蝉蜕,发热无汗加荆芥、薄荷,烦热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晕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疹色深红加黄连、甘草,大便干结0p生大黄或熟大黄,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治疗例均痊愈。退热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2天,平均1天;水痘结痂时间最短2天,最长4天,平均2.6天。
翁建新.荆防蓝根汤治疗小儿水痘94例.江苏中医;(10):37
应用徐汉江老中医经验方荆防蓝根汤(组成:荆芥、防风各log,板蓝根20g,芦根15g),每日1剂,煎汤分2次服。共治疗舛例水痘,男58例,女36例,年龄2-13岁。经治全部痊愈,退热时间平均6小时,结痂时间平均3天。
第五节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痄腮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证。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疗应内服药与外治疗法配合应用,有助于局部消肿。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少阳,温毒在表。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发热恶寒、咽痛;足少阳胆经绕耳而行,邪郁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故腮部肿胀疼痛;经脉受阻,关节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邪扰脾胃,则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疏风利咽;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配伍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若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温毒入里,热毒壅盛。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热内扰,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食欲不振,呕吐;邪热上熏咽喉,则咽喉红肿;热邪伤津,则口渴引饮,尿少黄赤;舌红、台黄,脉滑数,为里热实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
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邪毒内陷,热扰心肝。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陷心营,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热盛动风,故反复抽风;邪毒壅结不散,故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热毒内炽,胃气上逆,故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芦根清热生津;薄荷辛凉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宝丹清热镇惊,熄风开窍;热甚者,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抽风频繁者,加钩藤、僵蚕平肝熄风。
2.毒窜睾腹
证候: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邪毒不清,内窜厥阴。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与足少阴胆经互为表里,病程后期足少阳胆经壅结之邪毒渐消,余邪流毒内窜至足厥阴肝经,蕴结于阴器,故见睾丸肿胀疼痛;流滞于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
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乌药、莪术理气消肿;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木香理气通腑。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二、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三、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四、激光疗法
用氦-氪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流行期间幼儿园及小学校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密切观察,并给板蓝根15乙30g煎服,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天。
二、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如出现神昏、抽搐、头痛及少腹剧痛等症,应予特别护理,配合抢救措施。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
《冷庐医话·杂病》:“痄腮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沉数,耳前后肿痛,隐隐有红色,肿痛将退,睾丸忽胀。亦有误用发散药,体虚不任大表,邪因内陷,传人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而耳后全消者。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邪移于肝经也。”
《疡科心得集·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脉络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盛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现代研究]
王瑞龙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小结。云南中医杂志19;13(2):26
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3种类型,用中药内服同时外敷消散膏治疗。轻证型,证属邪在卫分,用银翘散加减;普通型,属温邪内袭,用银翘败毒散加减;重证型,属温毒内侵,里热炽盛,投普济消毒饮加味。腮部漫肿坚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热惊厥加钩藤、全蝎,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铃子、延胡索等。外敷消散膏由黄柏、大黄各g,姜黄、赤芍、重楼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g组成。疗效:全部病例皆治愈。退热时间平均为3.1天,消肿时间平均为6.2天。
王国忠.中药外治流行性腮腺炎例.中医杂志;37(2):
用中药青宝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例,治疗后1天热退肿消者例,占全部病例的63.4%;2天热退肿消者65例,占31.7%;3天热退肿消者10例,占4.9%。
第六节顿咳顿咳是小儿时期感受时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时行疾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为特征。本病因其咳嗽特征又名“顿呛”、“顿嗽”、“鹭鸶咳”;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又称“天哮呛”、“疫咳”。
顿咳好发于冬春季节,以5岁以下小儿最易发病,年龄愈小,则病情大多愈重,10岁以上则较少罹患。病程愈长,对小儿身体健康影响愈大,若不及时治疗,可持续2—3个月以上。典型的顿咳与西医学百日咳相符。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百日咳菌苗预防接种,百日咳发病率已大为下降。但百日咳综合征及部分支气管炎出现顿咳证候者,同样可按本病辨证施治。
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有不少类似记载,如《素问·咳论》已有有关症状描述:“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天哮》记载:“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症咳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更确切地描述了本病症状表现,并指出本病的传染性。在中医学的历代文献中积累了有关本病的许多丰富宝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因病机]
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侵入肺系,夹痰交结气道,导致肺失肃降,为其主要病因病机。
小儿时期肺常不足,易感时行外邪,年龄愈小,肺更娇弱,感邪机会愈多。病之初期,时行邪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卫失宣,肺气上逆,而出现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症状,且有寒热之不同。继而疫邪化火,痰火胶结,气道阻塞,肺失清肃,气逆上冲,而咳嗽加剧,以致痉咳阵作,痰随气升,待痰涎吐出后,气道稍得通畅,咳嗽暂得缓解。但咳嗽虽然在肺,日久必殃及它脏。犯胃则胃气上逆而致呕吐;犯肝则肝气横逆而见两胁作痛;心火上炎则舌下生疮,咳则引动舌本;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失司,大肠、膀胱随之失约,故痉咳则二便失禁;若气火上炎,肺火旺盛,引动心肝之火,损伤经络血脉,则咯血、衄血;肝络损伤,可见目睛出血,眼眶瘀血等。病至后期,邪气渐退,正气耗损,肺脾亏虚,多见气阴不足证候。
年幼或体弱小儿体禀不足,正气亏虚,不耐邪毒痰热之侵,在病之极期可导致邪热内陷的变证。若痰热壅盛,闭阻于肺,可并发咳喘气促之肺炎喘嗽;若痰热内陷心肝,则可致昏迷、抽搐之变证。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有百日咳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初咳期从起病至发生痉咳,约7-10天。病情类似感冒,可有发热、咳嗽、流涕及喷嚏等。2-3天后热退,鼻塞流涕渐减,而咳嗽日渐加重,由声咳渐转阵发性连续咳嗽,夜间为重。
(2)痉咳期持续2-4周或更长。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咳后伴鸡鸣样吸气声。如此反复,患儿表情痛苦,颜面红紫,涕泪交加,舌向外伸,舌下破溃,最后咳出大量粘痰并吐出胃内容物,咳嗽暂缓。痉咳日轻夜重,每因情绪激动、进食等因素而诱发。新生儿和婴儿常无典型痉咳,而表现为窒息发作,抽痉,面唇青紫等危症。
(3)恢复期痉咳消失至咳嗽止,约2-3周。本病的临床诊断应注意观察几个特殊的症状表现:痉挛性咳嗽,及面目浮肿、目睛出血、舌系带溃疡。对于发病初期感冒症状逐渐减轻,而咳嗽反增,日轻夜重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初咳期及痉咳期白细胞总数可高达(20—40)×10的9次方除以L,淋巴细胞占0.6—0.7。
(2)细菌培养:鼻咽拭子培养法和咳碟法作细菌培养,有百日咳嗜血杆菌生长。
(3)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血清中特异性lgM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用于回顾性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可引起百日咳综合征。副百日咳杆菌及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可引起类似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主要依靠病原体分离或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顿咳辨证大体可按初咳、痉咳及恢复三期分证。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阻,性质有寒热差异。初咳期邪在肺卫,属表证,咳嗽痰白者为风寒;咳嗽痰黄者为风热。痉咳期邪郁肺经,属里证,痉咳痰稀为痰湿阻肺;痉咳痰稠为痰火伏肺。恢复期邪去正伤,多虚证,呛咳痰少粘稠为肺阴不足;咳而无力,痰液稀薄为肺脾气虚。
二、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病机为痰气交阻,肺气上逆,故其治法重在化痰清火、泻肺降逆。初咳期以辛温散寒宣肺、疏风清热宜肺为治法;痉咳期以化痰降气、泻肺清热为治法;恢复期以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为治法。本病主证虽呛咳不已,但不可妄用止涩之药,以防留邪为患。痉咳期不可早用滋阴润肺之品,以防痰火不清,病程迁延难愈。
三、分证论治
1.邪犯肺卫
证候:鼻塞流涕,咳嗽阵作,咳声高亢,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此证见于初咳期,为时约1周左右。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宣肃。时行邪毒由口鼻入侵,郁于肺卫,肺气不宜,故鼻塞流涕,咳嗽阵作。2—3天后邪气内侵肺络,与痰浊郁结气道,肺气不利,上逆而咳,故见咳嗽日渐加剧;痰属阴邪,夜归阴分,故咳嗽日轻夜重。时邪有兼夹风寒、风热之别,夹风寒者,则痰稀白,苔薄白;夹风热者,则痰稠不易咯出,苔薄黄。邪在卫表,故脉浮。
治法:疏风祛邪,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味。常用药:麻黄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杏仁降气化痰止咳,甘草佐麻黄,以辛甘助发散肺卫之邪。偏风寒者,加苏叶、百部、陈皮辛温发散,理气化痰;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胆星、枳壳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偏风热者,加桑叶、黄芩、生石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痰黄而粘稠者,加葶苈子、鲜竹沥、黛蛤散清化痰热。
2.痰火阻肺
证候: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咳嗽连续,日轻夜重,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得以暂时缓解。有些外因,如进食,用力活动,闻刺激性气味,或情绪激动时常易引起发作。轻则昼夜痉咳5—6次,重症多达40—50次。伴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系带溃疡。舌红,苔薄黄,脉数。此期为痉咳期,从发病第2周开始,病程长达2-6周。年幼及体弱的婴幼儿此期可发生变证:如咳嗽无力,痰鸣鼻煽,憋气窒息,面唇青紫的痰热闭肺证;或神识昏糊,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的邪陷心肝证。
分析:邪郁化火,阻塞肺气。时邪郁而化火,火热熏肺,炼液为痰,阻塞气道,肺气失肃,痰气交阻,气火上逆,故痉咳频作。痉咳后骤然吸气,大量气体激动声门而发声,故咳后伴深吸气样鸡鸣声;痰涎咯出,气道暂得以通畅,故咳嗽暂得以缓解;邪痰阻肺,肺气上逆,胃失和降,故呕吐食物。某些外因,如进食、活动过度或闻刺激性气味,可使肺气失畅,宣肃失常,引动邪痰,而使痉咳发作;情绪激动,肝失疏泄,肝气犯肺,亦可使痉咳加重。肺病及肝,肝火随之上逆,故目睛出血;肝气横逆则胁痛呕吐;肺病及心,心火上炎,故舌系带溃疡。舌红,苔黄,脉数为痰热之征。年幼体弱小JL肺脏娇弱,痰热犯肺,气道壅阻;肺气郁闭,故可见咳嗽、气急、痰鸣、鼻煽;痰堵气道,呼吸不利,气滞血瘀,故见憋气、窒息、紫绀。如邪热过盛,内陷厥阴,痰热蒙心,肝风内动,则见神昏、抽搐、口吐涎沫。
治法:泻肺清热,涤痰镇咳。
方药: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泄肺热,化痰止咳,葶苈子、苏子、杏仁、半夏降逆化痰止咳,黄连、山栀泻火泄热。
痉咳频作者,加僵蚕、蜈蚣解痉镇咳;呕吐频频,影响进食者,加代赭石、枇杷叶、紫石英镇逆降气;两目红赤者,加龙胆草清泄肝火;胁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疏肝活血;咳血、衄血者加白茅根、侧柏叶、三七凉血止血;呛咳少痰,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润肺止咳。
邪盛正虚,发生变证时,则随证论治。痰热闭肺证,治宜开肺清热、涤痰定喘,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窒息紫绀时紧急予以吸痰、吸氧;邪陷心肝证,治宜泻火化痰,熄风开窍,选用牛黄清心丸、羚角钩藤汤等方。待神清搐止再继续治疗顿咳。
3.气阴耗伤
证候:痉咳缓解,仍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声音嘶哑,伴低热,午后颧红、烦躁,夜寐不宁,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表现为:咳声无力,痰白清稀,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自汗或盗汗,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邪退正虚,气阴耗伤。肺阴亏损者,多由痉咳期邪热痰火熏肺,肺之阴津耗伤,阴虚则肺燥,咽喉失于津液濡养,故干咳少痰,声音嘶哑;阴虚则内热,故午后颧红,盗汗;阴虚火旺,虚火扰心,故烦躁,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肺阴不足之象。肺气不足者,多由脾气素虚,痰浊阻肺,痉咳日久,耗散正气,导致肺脾两虚。肺气亏虚,气不布津,停聚成痰,故咳嗽无力,痰白清稀;肺气不足,营虚卫弱,津液不固,故自汗盗汗;脾气亏虚,运化无权,故神倦乏力,纳差食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肺气虚之象。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方药:沙参麦冬汤,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适用于肺阴耗损证。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生甘草养肺润肺,生津润燥。咳嗽时作,加桔梗、杏仁清肃肺气,化痰止咳;干咳无痰,加百合、款冬花、生地润肺止咳;盗汗甚者,加地骨皮;浮小麦、牡蛎清热敛汗;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胖大海、凤凰衣清咽开音;大便干结者,加麻仁、全瓜蒌润燥通便。
人参五味子汤适用于脾肺气虚症。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红枣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五味子收敛肺气,纳气益肾;麦冬甘润养肺。咳嗽痰多者,力口川贝母、款冬花、紫菀化痰止咳;不思饮食者,加砂仁、神曲、鸡内金助运开胃。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鹭鸶咳丸每次1丸,1日2—3次。用于邪犯肺卫及痰火阻肺证。
2.冬膏每次5-log,1日2次。用于恢复期肺阴不足证。
二、单方验方
1.胆汁疗法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服。每日每岁1/2只,最多不超过3只,分两次服。连服5-7日。用于痰火阻肺证。
2.大蒜疗法紫皮大蒜制成50%糖浆。5岁以内每次5-lOmL,5岁以上每次10—20mL,每日3次,连服7日。用于痉咳期。
3.蜈蚣、甘草等分为末。每次I—2g,每日3次,蜜水调服。用于痉咳期。
4.百部、白前各log,白梨(清水洗净,连皮切碎)1个。同煮,加少量白糖,去渣饮汤,1日2—3次,连服5-6天。用于痉咳期。
三、针灸疗法
1.刺四缝常规消毒后点刺出粘液,左右手交替,治疗7-14日。用于痉咳期及恢复期。
2.主穴取合谷、尺泽、肺俞,配穴取曲池、丰隆、内关。泻法,不留针,1日1次,5次为1疗程。用于痉咳期。
四、推拿疗法
逆运/\卦10分钟,退六腑10分钟,推脾经5分钟,揉小横纹1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于痉咳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按时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易感儿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发现百日咳患儿,及时隔离4-7周。与百日咳病儿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并服中药预防,如鱼腥草或鹅不食草,任选一种,15-20g,水煎,连服5天。
二、护理
患儿居室空气新鲜,但又要防止受凉,避免烟尘、异味刺激,诱发痉咳。患儿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防止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富营养易消化,避免煎炸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防止剧咳时呕吐。幼小患儿要注意防止呕吐物呛人气管,避免引起窒息。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本草纲目拾遗·禽部》:“治肾咳,俗呼顿咳,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甚则咳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用鸬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
《幼科七种大全·治验顿嗽》:“顿咳一症,古无是名,由《金镜录》捷法歌中,有连声顿咳,粘痰至之一语。俗从而呼为顿咳,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面赤腰曲,涕泪交流,每顿嗽至百声,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食,尽皆吐出乃止。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咯血,或鼻衄,时医到此,束手无策。遂以为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
《医学真传·咳嗽》:“咳嗽俗名曰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者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入,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之,如同哮喘,小儿患之,谓之时行顿呛。……不与之药,亦不丧身。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顿呛未已,又增它病。”
[现代研究]
陈庚玲.中药治疗百日咳例.陕西中医;9(8):
中药治疗组例,根据年龄大小,用地龙2—6g,全蝎0.3—1g,百部、僵蚕各3—6g,蝉蜕3-4g,甘草3So每日煎服1剂,连服7-10天。少数合并肺部感染者用抗生素治疗。结果:痊愈例,好转5例;对照组例用西药治疗,痊愈74例,好转36例,无效37例。治疗组多于服药2-3剂后痉咳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对照组有效者7天后才见效,无效者改用中药治疗后均于2-7天内痊愈。
姜润林.解痉止咳汤治疗百日咳例.北京中医;(3):15
本组例用解痉止咳汤:紫菀、百部、杏仁、半夏各log,代赭石(先煎)30g,橘红6g,蜈蚣、甘草各3g。痰多气逆加葶苈子、制枇杷叶各log;痰粘咳吐不爽加麦冬log,制胆星6g;目赤、鼻衄、咳血加白茅根12g,侧柏叶log。3岁用量酌减,疗程10天。西药组例用红霉素或氯霉素25-50me/ks/日口服,胃肠道反应严重或口服难度大者,用庆大霉素3-6mg/kg/日或链霉素15-30mg/kg/日肌注,佐以镇静止咳祛痰剂,疗程同上。结果:本组与西药组分别痊愈、47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2.7%、6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平均治疗时间4.4日、7.7日(P0.01)。
顾为政.越婢加半夏汤治疗百日咳50例.江苏中医;16(1):15
本方含麻黄2-5g,生石膏15-30g,制半夏5—8g,甘草、生姜各5g,大枣5枚,痰粘稠或色黄加黄芩、赤芍、鲜竹沥(冲服),咳嗽甚加前胡、杏仁、僵蚕。日1-2剂,水煎服。结果:治愈43例(86%),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牛孔涛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