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咳嗽,你总是皱着眉,频摇头,痛苦和规避尽显无疑。
可细想:咳嗽,本身是咽喉部受外界因素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可帮助人们警觉危险。为何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弊,已大于利?
前段时间,国医馆就有位小姐姐,天天顶着熊猫眼,脸色苍白,在咳嗽的征途中备受煎熬!她自嘲:真的是用生命在咳嗽。晚上被咳醒,睡不好,吃饭被呛着,吃不香,更要命的是咳的肺疼。整个人有气无力,像被抽了气的布偶。
咳嗽的确对肺有损伤,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肺内压增高,在有肺部疾病时,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结核病人,剧烈咳嗽可使肺泡壁弹性减弱,最终导致肺泡破裂,形成肺大泡,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咳嗽本身会造成咽喉部充血,不利于咽喉炎的康复。
因此,长期咳嗽必定是耗气也耗血!
上述同事百般无奈,挂了高雁医生的号,期望早日康复。她这次寻医,让高医生不禁想起了自己去年8月的一次就诊案例,如今,患者各方面都已好转,完全验证性了此次治疗的成功性。
当时这位患者的用药是高医生对古今多位医家名方仔细研究、认真权衡的尝试。无疑,患者的康复也是对大夫医术的完美论证。
今天,高医生在此与大家分享他的诊治过程,希望能对类似的患者有所帮助!
女,63岁。间断性咳嗽咳痰伴四肢厥冷30余年,遇冷加重。曾在多次治疗,效果不佳。遂慕名前来高大夫处就诊。
当日汗出受凉,咳嗽甚,咳痰色白,量多,腰背部及双下肢发冷。时值夏季,天气炎热,但患者仍觉四肢冰冷,就诊时穿厚衣裤。腰部及双膝关节冷痛,局部关节未见明显变形,饮食尚可,睡眠不佳,二便调,观舌苔白腻,切脉滑。
经四诊合参,本案中医辩证属于:阳虚阴寒内盛,寒痰壅肺,以温阳散寒祛痰止咳之法对症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炙麻黄12g黑附子先煎10g细辛后下2g
炙黄芪30g胆南星6g怀牛膝10g
桂枝10g葶苈子包煎30g肉桂后下3g
炙紫苑15g炙冬花12g杷叶20g
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2g
炙甘草6g百部12g鱼腥草30g
桔梗15g浙贝母15g大枣10g
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高大夫认为,上述患者病症实属顽疾,系体内阴阳失调,寒邪郁里日久不得发散,致使阴阳不能交通,阳热、阴寒、痰湿错综复杂,单纯温阳驱寒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在反复辩证和考量下,用了药性相反药物:黑附子、法半夏、浙贝母。
虽然是大胆尝试性治疗,但药方一直追随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
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有附子与半夏同用的方药:附子粳米汤(炮附子5克粳米15克半夏12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临床中也有不少医家病例,同用附子与半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反而出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
至于附子与贝母同用,《承德医学院学报》曾报道:“乌头和贝母合用并不一定产生毒性,事实上某些常用中药、中成药,应用中也有发生中毒反应急副作用的报道。乌头贝母是否可以合用,与给药途径、剂量、炮制、煎法等均有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述药方中,黑附片最大用量每付药18克,且经上方对症加减治疗一月余,并随症加入独一味、防己、泽兰、鸡血藤、桂枝等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临床证明疗效显著。为巩固治疗,遂以口服丸剂善后。
后随访患者:咳嗽症状消失,近一冬季四肢温暖未见关节冷痛感,饮食睡眠及二便均可,脉象和缓有力,舌红苔薄白,余未见异常。
患者顽疾得到明显改善,但还远不止如此。治疗当时,患者碍于情面,不便说自己已有20余年的阴道排气病症,每日约15次左右(中医称为阴吹),口服上述药物后症状竟然奇迹般的消失。
患者本人喜出望外,更觉不可思议,对高医生深表感谢。
其实,此次病例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例外。中医治病重视整体观念,虽然用了中药反药,也是大量查证可行后的举措,而且疗效确切,再兼具中药的道地药材、精心炮制以及合理的煎煮方法,才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于患者,症状消除,解决了疾病的缠绕,达到治疗的目的;于从医者,病例中应用了中药反药,未发现毒副作用,治疗效果反见很好,实属一例少见的典型病例,值得总结。
令人遗憾的是,一例病例的治愈并不能证明中药反药可以应用于临床,也不建议同道中人照搬应用。
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一次尝试性的成功,去引导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意识、钻研乃至实施,可能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这个方法趋于普遍性和完美性。那最终受益的,必定是千千万万个患者!
革命尚未成功,道阻且艰,但我们依然满怀信念与决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