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川贝母和浙贝母药物介绍:川贝母川贝母→
叶片线性,三叶轮生。
←炉贝呈类长圆锥形。外层鳞叶两枚,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稍钝。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大瓣紧抱小瓣,未抱的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
←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大小相近,顶部开裂。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用法用量为: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川贝母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川贝碱,西贝母碱,青贝碱、松贝碱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贝母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多种药理作用。
方剂与成药1、贝母瓜蒌散:由川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桔红、桔梗组成。功能与主治: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用于肺燥咳嗽,症见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2、养阴清肺汤:由川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组成。功能与主治: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用于白喉之阴虚燥热证,症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散,病变甚速,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3、内消瘰疬丸:由夏枯草、玄参、青盐、海藻、川贝母、薄荷叶、天花粉、海蛤粉、白及、连翘、熟大黄、生甘草、生地黄、桔梗、枳壳、当归、硝石组成。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行气散结。适用于痰凝气滞,瘰疬痰核,颈项瘿瘤,皮色不变,或肿或痛。
4、川贝枇杷糖浆:由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组成。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药物介绍:浙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用法用量:5~10克。
浙贝母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贝母素甲(浙贝甲素),贝母素乙(浙贝乙素),浙贝母酮,浙贝母碱苷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浙贝母具有镇咳、祛痰、平喘、镇痛、镇静、抗炎、改善血流动力学、抑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方剂与成药1、消瘰丸:由贝母、玄参、牡蛎组成。功能与主治:化痰散结。适用于瘰疠、痰核、颈项或肌表局部结核,咽干、舌红,脉弦数或弦滑。
2、和乳汤:由浙贝母、天花粉、当归、蒲公英、生甘草、穿山甲组成。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乳痈。
3、参贝北瓜膏:由北瓜清膏、党参、南沙参、浙贝母、干姜组成。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用于气阴两虚,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津少。
4、二母安嗽丸:由知母、浙贝母、款冬花、紫苑、苦杏仁、玄参、麦冬、百合、罂粟壳组成。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阻肺,肺阴亏虚所致的久咯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
鉴别应用浙贝母与川贝母:二者功用基本相同,均能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然浙贝母苦寒,长于清肺化痰,宜治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痰黄。川贝母性味甘微寒,长于润肺止咳,宜治肺热燥咳,虚劳咳嗽。至于清热散结之功,虽然二者均有,但以浙贝母为佳。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作者简介:任莉副主任中药师,医院中药学专业23年。
说明:图片所示饮医院中药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