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30/5888891.html
文献来源:郝峰,李柳骥,赵健.严季澜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6(05):-.(中国知网)
摘要
严季澜教授认为,胃脘痛病机关键在于胃失通降,发病初期多属肝郁气滞,以四逆散加减治疗,后期多属寒热错杂,虚实兼挟,以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临证中严师非常重视患者嗳腐、吞酸及大便情况,并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衷中参西,以指导临证辨治。
关键词
胃脘痛;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名医经验;严季澜
严季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对中医内、妇、儿科病证的辨治颇有心得,尤其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重在气滞,不通则痛
严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胃失通降为胃脘痛的重要病机。现代人作息不规律,进餐无定时,加之近年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肥甘厚味摄入过度,机体运动不足,伤害脾胃。胃属阳为腑,主受纳,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如果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则气滞而作胀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导致情绪压抑,如果没有适当的疏解途径,常致肝气不疏。脾胃气机升降均依靠肝气疏泄才可完成,若肝气郁滞,则木郁土壅,脾胃不得肝气疏泄之助,无以畅运水谷,从而无法达到“肝和脾升,胆和胃降”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或由脾气不足,无以运化水湿而致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停于胃腑而致胃脘灼痛;或由脾胃气弱,复饮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寒主收引,胃络绌急,胃脘寒痛;或胃痛日久,病久入络,气滞血瘀而见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脾气虚弱,日久及阳,可致虚寒,胃脘隐痛。诸多病理产物又可相互影响,如痰湿可致气滞血瘀,寒凝可生痰饮瘀血,瘀血又可加重气滞、湿阻,故胃脘痛常可见到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胃郁热、痰湿内阻、痰热互结、脾胃虚寒等多种证型。
2.初病疏肝解郁,久则辛开苦降
临床上,遇到胃脘痛病人,严教授常用大法有二:或疏肝和胃条达肝脾气机,或辛开苦降和顺脾胃气机。严教授认为,一般初患胃脘疼痛者,多属肝郁气滞为主,此时,可以四逆散加减,疏肝解郁,调理肝气。气滞甚者,加用香附、郁金理气止痛;若气郁化火,症见胸腹胁痛口苦者,可加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在肝郁气滞严重的情况下,亦可以使用莪术之类的血中气药,破气行血。此外,在疏肝解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上述行气诸药耗散之力较强,组方之时需要配伍当归、白芍等药物,芍药酸敛柔肝,当归养血活血,可以制约理气药的耗散之力,疏理肝气而不伤肝血。
胃病经久不愈,脾胃失于濡养,气血运行失畅,寒热补泻诸药屡进,多转变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严教授通常使用辛开苦降大法治疗。有研究显示[1],辛开苦降法可以调整气机升降,寒热药性相互制约,反佐从治或去性存用,辛开以散其寒,苦降以泄其热,行气以消中焦气机停滞,补气以复脾胃久虚之体,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2]。方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四味药为主,干姜、半夏辛温以散寒,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在辛开苦降的基础上,用党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中焦气充,脾胃升降功能才可望复原,再用厚朴、枳实、郁金、姜黄疏通中焦痞塞,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治痛重制酸,排便细参详
对于胃脘痛的患者,严教授非常重视其嗳腐吞酸的情况,他认为胃酸分泌过多或者胃酸反流除了会令患者感到不适之外,也会改变其内环境,使胃脘痛迁延不愈。因此对嗳腐吞酸患者,合用左金丸进行治疗,并加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以制酸。如遇患者反酸烧心夜间睡眠不佳,则加用龙骨、牡蛎治疗,因为这些药物可以中和胃酸且有重镇安神作用。
严教授认为胃脘痛与排便情况也有密切关联:一般便前胃痛腹痛,便后疼痛缓解者,病多属脾胃虚寒;便前胃痛腹痛,便后未见缓解,兼见大便排泄不畅者,则多属湿热蕴结。因为脾胃虚寒,水谷精微运化无能,饮食停留胃腑肠间,中焦腐熟无权,故便前胃痛明显,便后水谷排出体外,中焦脾胃负担减轻,无需强作腐熟,故而疼痛减轻,临证常加入干姜、白术、枳壳等药物温运中焦。湿热内蕴,阻滞中焦,排解不畅,故便前便后均自觉腹痛,临证时多加入黄连、芩、龙胆草清利湿热。
4.临证“中”为本,“西理”亦须参
严教授临床辨证治疗胃脘痛以中医中药为主,但也很重视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他常强调要全面获取临床资料,对胃脘痛患者,必要时建议行胃镜检查。他认为,纤维胃镜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胃镜结果对中医传统诊法起到很好的补充,如胃镜中出现了新鲜溃疡,多是胃热;若溃疡表面有分泌物,多为胃热炽盛;若是陈旧溃疡,多属脾胃虚寒;若出现结节或颜色苍白,多示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等,治疗中常加入活血之品;若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了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则加入三棱、莪术、蛇舌草、半枝莲等化瘀散结和解毒抗癌药物,以防癌变[3]。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严教授认为多属湿热毒邪停滞中焦,因此常在处方中加入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蒲公英等[4]。血脂过高者,是中焦脾胃无以运化,痰浊内生,处方中常加入健脾化痰利湿的药物,如泽泻、白术、半夏等。
5.病案例析
患者,男,36岁。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胃痛2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诉素体虚弱,脾胃功能不振年久,近2月胃痛加重,大便溏泄,医院诊疗,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黏膜充血,可见糜烂,食道炎。西医院予抗生素消除炎症并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胃痛腹痛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脘腹寒凉,时时腹中挛缩疼痛,脐周疼痛,喜温喜按,按揉后腹部舒适,疼痛缓解,腹中胀气,肠鸣,有气窜感,大便溏,排便欠畅,纳差,口干,呕吐苦水。舌苔前白腻后黄厚腻,舌下脉络瘀曲,脉细弦。诊断:胃脘痛(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夹湿证)。辨证分析:患者脾虚年久,复用“消炎”之抗生素,脾胃为寒性药邪所伤,故胃腹部挛缩疼痛。脐周疼痛,喜温喜按,揉则痛减,为脾胃虚寒之象。腹中气窜,为寒凝气滞。脾胃虚弱,饮食物无以运化,留滞成湿,久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反作,胃气上逆,故呕吐苦水,呕逆连连;湿阻气滞,腑气不畅,故见大便排出不畅。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故患者舌下脉络瘀曲。舌苔白、黄厚腻,脉细弦,均为湿热气滞之象。综观舌脉症,属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夹湿之证。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吴茱萸6g,藿香10g,厚朴20g,白蔻仁6g,茯苓15g,白术10g,炒枳实20g,郁金10g,乌药10g,姜黄10g,虎杖2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炒白芍25g,炙甘草10g,生姜4片。7剂水煎服。年11月6日二诊。患者呕逆减,胃腹疼痛缓解,已无寒凉感觉,易受寒,受寒后腹痛加重,仍有肠鸣,纳食一般,排便可,触诊腹部无明显压痛。舌淡苔白腻。治以辛开苦降理气,前方去黄芩,减虎杖、黄连二药剂量,加桂枝、高良姜、香附增温运理气作用。年11月13日三诊。患者胃腹痛继续减轻,遇寒则痛加重,饥饿时亦痛,进食、排便后可缓解,大便溏泄,肠鸣,舌淡苔白腻减。二诊方中增炒白芍用量以增强缓急止痛力度,加焦槟榔、木香以行气止痛,加小茴香合乌药、桂枝、高良姜以温胃止痛。药后胃痛基本消除。
分析:本案患者,素体虚弱、脾胃不足年久,且病后使用抗生素治疗,脾胃更伤,故胃痛连绵,喜温喜按,大便溏泄,此属脾胃虚寒之证。但患者舌质红,苔黄腻,且胃镜见糜烂充血,说明其郁热内生,与中焦留滞湿邪相兼成为湿热,因此,患者不是单纯的脾胃虚寒证,而是寒热错杂、兼见脾湿的证候,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法半夏燥湿散结,和胃降逆;干姜、吴茱萸辛温,温中散寒止痛,合法半夏温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虎杖苦寒燥湿清热;藿香、厚朴、白蔻仁芳香化湿;枳实、郁金、乌药及姜黄行气消胀止痛,枳实并可行肠道气滞助排便通畅,郁金、姜黄兼可活血止痛;川楝子、延胡索合为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清肝火;吴茱萸与黄连合为左金丸,降逆制酸;芍药、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补中,与厚朴、枳实相配,行中有补;生姜降逆止呕和胃。二诊患者郁热之象大减,脾胃虚弱较显,故原方减少清热药物用量,加桂枝、高良姜及香附,温中行气止痛。三诊患者胃痛遇寒则重,喜温喜按,疼痛进食及排便后可缓解,无呕吐苦水,舌质淡,舌苔黄腻已退,说明其郁热几清,虚寒之证尤显,故二诊方加焦槟榔、木香理气,小茴香温胃,并增炒白芍之量缓急以收功。
参考文献:
[1]燕东,孟淼.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31(9):-.
[2]高望望.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3(3):-.
[3]刘尚香,田耀洲.中医药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30(10):-.
[4]余美献.健脾祛邪汤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60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1(3):-.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