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阳

浅谈扶阳

成荣生(山西省柳林县中医药学会)

扶阳就是用温热的办法,帮助、宣通、保护、调理人的阳气,使其宣通、强盛,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谈扶阳之前,让我们共同复习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个方面的概括。最初指:日出为阳,月现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下上,事物的内外,运动的慢快等,进而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依从互根,消长转化。对立统一就是阴阳两方,既是对立的,又是存在于同一之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存在。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二者对立统一,才能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依从互根就是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即阳依从于阴,阴依从于阳。《医贯·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二者之间相互依从互根的关系破坏,则可出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状态。消长转化就是阴阳二者在特定条件下,不仅有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变化,也可以有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我们复习了阴阳,重温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临床上用阴阳学说指导我们认识、诊断、治疗疾病。大家知道,疾病的发生及病理过程,就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诊断疾病当然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既然证有阴阳,那么治也有阴阳,药肯定有阴阳,阴阳学说给我们的指导就是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平阳秘。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疾病就是阴阳失调,治病就是调理阴阳。那么单纯的扶阳,是否只顾了一半,而不顾另一半呢?在这里,我必须明确指出:我并不是反对扶阳,而是很崇拜扶阳,是扶阳医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对医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临床疗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今社会冰箱时尚、冷饮时髦,生冷水果、生冷食品四季皆备,不论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不顾肚子寒热温凉,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怎能不损脾胃?穿衣暴踝露脐,袒胸赤背,冬不着棉,夏不遮体,不管体质是寒是热,随心所欲,寒邪怎能不入?常年空调,四季不分,室内工作,健身房锻炼,出门打伞遮日,恐怕晒黑,终日不见太阳,阳气从何而来?早不起床,晚不入睡,黑白颠倒;既不养生,又不锻炼,弱不禁风,身体怎能健壮?一旦外邪入侵,饮食不适,不是打针,就是输液,最简单也得吃个西药片片。一味驱邪,不懂扶正,身体怎能不伤?更有甚者,不知从何时起,安宫牛黄丸用于保健!说什么老年人服之预防中风,中年人服之不会上火,儿童服之百病不生,其实服之后出现脾胃阳虚,畏寒肢冷,腹胀便稀者屡见不鲜!稍重的疾病,大剂量抗生素杀菌,超常规激素冲击,或是化疗,或是手术,区区身体怎么耐得?人之阳气,从何而振?故阴虚者有之,阳虚者更多,年新冠肺炎亦变成了百年不遇的寒湿疫!一下子退回到“建安纪年以来”,非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方救治不可!难怪人们要说,现在国人阴盛阳衰,甚至有人疾呼:再不拯救,重返东亚病夫!

自古时代出英雄,我想医学也不例外,补土派李东垣在战争后民不聊生,中气不足时产生的,滋阴派朱月溪在人们崇尚服用温补辛燥之剂而劫阴的情况下产生的,清肺排毒汤的产生,葛又文的闻名,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当下产生的,而今扶阳医学的兴起,扶阳医学的发展正当其时,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专心研究,深刻领会,融会贯通!

下面,我们谈谈扶阳。

郑钦安说:“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见大热,身痛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竭,口渴喜饮,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从上一段话可知,扶阳医学的创始人郑钦安先生,不仅重视扶阳,同时重视求阴。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在用药上,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姜桂附。我们学习扶阳医学,必须全面学习,不可以偏概全。

对于扶阳医学理论的探讨,去年群内讨论了一年,我也发表过扶阳刍议。付文录老师是我们的资深导师,他的扶阳医学三书(《扶阳医学传真录》《扶阳治病次第学》《阴阳数字辨证法》),是我们难得的教材,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赵杰老师是经方扶阳学说流派创始人,他不仅精通经方,而且善用扶阳,不仅精通中医,而且融会贯通西医,学验俱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扶阳医学的法,就是帮助、宣通、保护、调理人体的阳气,使其通畅强盛。扶阳医学的方,基本上是我们学过的经方、时方、经验方,关键在于化裁应用。扶阳医学的药,不只是姜、桂、附,温热性的通阳、护阳、助阳、补阳或益气填精的药,都在应用范围。学习扶阳,重点在于辨证,关键在于识阴阳,要点在于用法,奥秘在于药物的配伍。正如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下面列举几个病例,谈谈我对扶阳医学的运用。

例1.李××,女,69岁,年3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鼻塞、流涕、喷嚏、咳喘五年,加重一周。伴咽干、口干、咳痰黄白相间而清,恶心呕吐、便秘,腰痛。曾诊为:1、慢性过敏性鼻炎;2、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3、肺气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酚、酮替芬、甲氧那敏、氨茶碱等西药,虽可暂缓,维持4-6小时后又作。既往有冠心病心律不齐、脑梗塞病史。查血压/90㎜Hg,舌淡且暗,苔少,脉浮偶结。辨证:肾虚血瘀,寒邪闭肺。用金匮肾气丸合苍耳子散化裁: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桂枝4g制附子4g苍耳子20g辛夷20g炙麻黄6g白果15g白僵蚕20g炙百部24g鱼腥草24g平地木20g水煎食后服,五剂。

年3月12日二诊。自述恶心呕吐,口干咽干便秘皆好,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大减。前述西药停用,亦能维持不喘。查血压,/76㎜Hg,未摸到结脉。遵前方继服五剂。

按:此患者年龄不算太大,病情较为复杂,特别是既患过敏性疾病,又患冠心病、脑梗,给用药带来许多顾虑。既怕药物过敏,又怕冠心病复发,更恐处方用药不规范,惹出官司,所以只好规规矩矩,按原方比例,投以轻剂。4克附、桂,虽算不上扶阳,但能取得较好效果,与金匮肾气丸原方比例用药有关,说明仲景方就是配伍严谨、缜密、好用。再与“欲补阳者,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有关,给扶阳医学多指了一条思路。还与“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关,说明治上焦病,投以轻剂,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方证对应,其效出乎意料。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对有明知的患有潜在危险性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循中医基本理论处方用药。取效与否,剂量大小关系不大,遵守法度,不可贸然投之重剂,以防万一。此方远期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例2.曹××,女,62岁,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右侧甲状腺肿大,疼痛二十余天。二十天前因右侧甲医院诊治,化验、彩超,排除甲亢、甲减、甲状腺癌等疾,诊为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炎,西药消炎抗菌治疗十天,未见好转,来诊。自觉右甲状腺疼痛,牵至右颈至锁骨上窝,伴头痛、口干、口苦、身冷、便稀,髋痛、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甲状腺肿大约6*4㎝,压痛(+),不红。血压/90㎜Hg。证属邪入少阳,枢机不利,痰淤互结。治以和解少阳,活血化痰,方用小柴胡汤加味。醋柴胡10g制半夏10g太子参24g生甘草8g黄芩10g生姜6g连翘20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葛根24g赤芍12g海藻30g昆布15g龙牡各40g(先煎)元参24g桂枝12g茯苓12g。水煎饭后频饮,五剂。另服清热散结片,一次4片,一日三次。

年8月23日复诊。自述乏力,大便稀好转。余症同前,微有惊惕,心悸,再无其他不良反应。证明甘草、海藻可以同用,遂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海藻玉壶汤加减。柴胡10g桂枝15g黄芩10g生甘草8g花粉15g龙牡各40g(先煎)夏枯草15g浙贝母15g乳没各8g连翘20g海藻30g昆布15g葛根30g威灵仙20g赤芍15g茯苓12g水煎饭后服。

年9月23日三诊。上方共服28剂,右甲状腺肿大变软变小,不痛,吞咽时亦舒服,晨起大便三次,便稀,心烦,失眠,舌暗红,苔腻不厚,脉弦。血压/86㎜Hg。改用通阳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散结,桃核承气汤加味。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2g赤芍15g桃仁10g连翘20g夏枯草30g浙贝母10g黄芩6g薏仁30g海藻30g昆布15g青皮12g生甘草8g威灵仙20g元参24g龙牡各30g(先煎)二十剂,水煎饭后服。

年10月28日再诊。右甲状腺肿大疼痛消失,余无明显不适,血压/80㎜Hg,原方五倍量研细末,每次6g,一日两次冲服,以巩固疗效。

按:甲状腺肿大属中医瘿病范畴。本例患者因劳累过度,心情不好,久而郁火,气血痰火结于颈前而成。初诊以小柴胡汤泻火解郁。据报道,海藻,甘草配伍,对瘿病有奇效。但“十八反”明确告诫:海藻与甘草相反,故试着将二者配伍运用,让患者频频少饮之,既观疗效,又防不测。实践证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故在此后处方中大胆使用。先后在柴胡桂枝干姜汤、海藻玉壶汤、桃核承气汤基础上加减配伍,始终不离通阳化气,始终运用桂枝、甘草,配合行气,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疗,不足七十剂而瘿瘤自散。得到的启示是:相反药物相配,在不确定结果的情况下,先不告知患者(告知恐其紧张),常规剂量,让其反复多次频饮,有条件的情况下,看着患者吃药,观察反应,及时处理,以防不测,还能总结一些临床经验。附子、半夏伍用,人参、五灵脂伍用,常用此法,无一例差错,没有让人抓住把柄,而疗效不错。

例3.康××,男,85岁,年2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咳嗽,气喘近三十年,近日因“感冒”加重,伴咳黄痰而不爽,胸痛,便秘,口干咽痛,视物模糊,嗜睡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滑,诊断: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按定喘汤法则处以下方:白果15g炙麻黄6g炙冬花24g制半夏8g桑叶12g杏仁10g苏子10g黄芩8g生姜8g生甘草6g陈皮12g地龙12g白僵蚕24g炙百部24g当归20g四剂,水煎饭后服。阿奇霉素0.25,一日两次,口服。

年2月27日复诊。药后诸症不仅丝毫未减,而且咳喘加重,昼夜吸氧难以平卧。复查:面色晦暗,舌暗青紫,昏昏欲睡,喉间痰多而鸣,双足浮肿,手足厥冷,脉滑数无力,双肺布满湿性啰音,心率快,心音低。诊断:并非只有支气管炎,肺气肿,而且见到心力衰竭,辨证:并非痰热内蕴,风寒外束,应是阳气衰微,水饮内停,风寒客表。遂改方如下:生姜20g桂枝10g炙麻黄5g赤芍10g炙甘草6g细辛4g制半夏6g五味子6g茯苓12g陈皮10g白果15g杏仁10g苏子10g鱼腥草15g水煎,另炖制附子6g,与中药交替少量频饮。三剂。

年3月5日三诊。自说服药当晚就停止吸氧且能平卧。咳嗽痰黄而粘,气喘大减,大便一次,甚感痛快。双下肢浮肿,双肺啰音大减,手足不温。前方改制附子为8g,加水蛭3g(冲),继服十四剂,诸症悉除。后予五加参蛤蚧精,一次一支,一日两次口服。以善其后。

按:本例初诊,痰黄便秘,咽痛口干苔黄腻,脉滑,看似痰热内蕴,风寒外束的喘症,投以定喘汤,不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出现可怕的心力衰竭险情。二诊详查其人手足厥冷,下肢浮肿,昏昏欲睡,面色晦暗,舌暗青紫,始知应为阳气不足,水饮内停,风寒客表。故投小青龙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附子,效如桴鼓。所谓“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即外见大热,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本例附子、半夏同用,效果很好,若在学习扶阳医学之前,打死我也不敢开出如此处方。因为当我行医之初,碰到过因附子、半夏同用引起医疗纠纷的案例。是因相反配伍而死,还是偶然而死,谁也说不清,给医生背上黑锅。自从学习扶阳医学之后,胆子大了点,但为防不测,仍不敢同煎、同时服用,还不敢超常规用量。深知学识肤浅,经验不多,仍然小心翼翼,必须深入学习研究。

最后介绍一点我对学用中医的体会。

1.走“中庸之道”。学经典,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行医不偏不倚。就像高速公路行车,一般情况,不在快车道、应急道上逞能。不在边边畔畔逗遛。

2.通“各家各说”。温病学派,温补学派,扶阳学派,滋阴学派,皆有长处,学其优点。

3.取“西医之长”。特别是现代医学诊断,辅助检查,以助我们认清疾病。

4.聚“方术之能”。中医的,西医的,偏方、验方、神方,皆有愈疾的深奥道理,有用则收。

5.长“医学之道”。增长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真功夫!

要勤于临床实践,勇于攻破难疾,敢于冒险处置,善于总结经验,精于医理求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yx/8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