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药夏枯草

白癜风最初几天照片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1.1.1夏枯草

1.1.1.1释名习性

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带花的果穗。花期5~6月,果期6~7月,农历夏至全草枯萎,故名夏枯草。体轻质脆,微有清香,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1.1.1.2加工炮制

夏季,果穗半枯干时采下,晒干。切段。

1.1.1.3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胃经。

1.1.1.4功效

1)清肝泻火:用于肝火上炎及肝阳上亢之证。

2)清热散结:用于瘿瘤、瘰疬、乳痈等症。

瘰疬:好发于颈部,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数个或单个,初起不热不痛,中期融合成块,后期破溃流脓。早中期从脾从肝论治,后期以滋肾为重。多因脾失健运,肝气郁结,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均可导致瘰疬。

瘿瘤: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相互交结,聚而成瘿,瘿有五种,筋骨呈漏曰筋瘿,赤脉交结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喜消长曰气瘿,坚硬不移曰石瘿。

乳痈:肝郁胃热导致乳汁瘀积。

1.1.1.5鉴别应用

夏枯草和菊花均为辛苦寒之品,故具清肝明目之功。

夏枯草:苦寒之性比菊花重,清泄之力较强,还可散痰火郁结,消瘿瘤瘰疬。

菊花:辛散之性较夏枯草佳。除用于目疾外,常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等证,其疏风散热之效。

1.1.1.6《本经》性味

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为下品。

1.1.1.7各论

徐灵胎:夏枯草夏至而枯,盖其秉性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阳盛,阴气将尽,即成枯槁。故凡阳盛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此天气感应之妙理,凡药以时候枯荣为治者,俱可类推。

张山雷:本经言苦辛,千金以后改为苦辛寒。丹溪谓其为纯阳之气,得阴气而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湿和之气,不当有寒凉之作用。苦能降泻,辛能疏化,温能疏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滞,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聚,风寒痹着,皆其专职。久服伤胃者,以善于宣泄,久服反助肝木之气。

1.1.1.8冉论

本品气味苦辛寒,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本品辛阳苦阴,是纯阳纯阴在本品诠释上为一种不通之名词。辛温散结透络,宣滞开痹,此为常解,人所易知。惟苦寒而有此等功用方为可贵。寒宜温散,热宜寒散,微者逆之。然温不仅治寒,寒不仅治热,甚者从之,理亦明显。

张山雷泥丹溪纯阳之说,谓本经言苦辛无寒字,并引孙氏问经堂本为据。查苦辛为味,寒为气,一部本经气味并举,未有言味而遗气者。张氏贤者,见误本宜改正,而曲解之,窃区区以为不可也。至于引石顽说,改苦辛寒为苦辛温,此真改字训经,越说越支离。所以自为桎梏者如此。误在以宣通宣化必有温和之气,不当有寒凉作用,是直以辛温方能通散。如此释药为死药死治疗法,最易将后学引入魔道。不意张氏药学诣力乃止于此。

通散而果必辛温乎,则热毒壅闭,燥火坚结者,其谓之何。大黄苦寒主癥瘕积聚,犀角苦寒,主瘴疠蛊毒。龙胆苦寒主骨间留热,瞿麦苦寒主关格癃痹。荛花苦寒主大坚癥瘕,莨菪苦寒主内痹拘急。牛膝苦寒能除湿开痹,紫参丹参苦寒能破坚散结。况夏枯草非纯苦纯寒,而化以辛者乎?

夏枯草当夏而枯,吸收太阳热力最足,近世有太阳灯紫外线各种疗法,治疗软骨病等,夏枯草暴晒日中,含病者施亦有效,吸收日光以吸含人身所需之维他命等要素。

辛温宣发,苦寒敛固,是正治。辛温敛固,苦寒宣发是反治。辛温而兼苦,苦寒而兼辛,参错尽变,以适于复杂万有各病。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巧。

药学深层之理,学者可不尽心乎?

1.1.1.9配伍应用

1)配半夏: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安神;夏枯草平肝阳,清肝火,疏肝郁,散痰核,二药一降一散,寒温并用,清热化痰。治疗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痰核、瘿瘤等症。

2)配浙贝母:浙贝母清火化痰,开泄,散结;夏枯草辛能疏化,苦能降泄,寒能清热,清热解毒,解郁散结。二药合用清肝泻火,清热散结较佳。多用于瘰疬、瘿瘤。

3)配茺蔚子:茺蔚子活血调经,凉肝明目,行中有补,既升又降;夏枯草平肝解郁,清热散结。二药合用,清热活血,平降肝阳,清疏并行。主治肝热上逆,肝阳上亢,头晕等。

1.1.1.10禁忌

脾胃气虚者忌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yx/8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