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乳腺癌的发病机理开始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从认识乳腺癌的发病机理开始

谈谈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临床体会

江苏省无锡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一、中医学对乳腺癌发病机理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乳腺癌发病机理的认识多从整个机体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分析。金代医学家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对乳岩病机的认识是:“乳岩乃阴极阳衰,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淌阻,肝气积逆,遂成隐核……名曰乳岩。”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乳岩的病因阐述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清代医学家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在阐述乳岩的病因时说:“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淌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肿,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

中医认为乳岩形成的机理是机体受七情所伤,气血枯槁,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经络枯涩,痰气郁结,阴极阳衰所致。祁坤在《外科大成》中提到:“按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外属足少阳胆经。”因而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则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血瘀滞,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二、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辨证分型

乳岩的临床症象,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战争就有详述:“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为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覆碗,紫色气秽,渐渐破溃,深者如岩,凸者若泛蓬,疼痛连心,出血作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中医对乳岩的临床表现早就有详实全面的认识,并且根据乳岩患者发病后所引起的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不同病理变化,将乳岩分为肝气郁结型,冲任失调型,毒热蕴结型和气血亏虚型四个证型。

1、肝气郁结型:七情所伤,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致两肋胀痛,易怒易躁,乳房结块如石,舌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有瘀点,脉弦有力。

2、冲任失调型:乳中结块,皮核相亲,坚硬如石,推之不移,伴有腰膝酸软,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五心烦热,舌淡无苔,少有裂纹,脉沉无力。

3、毒热蕴结型:身微热,乳房结块增大快,已溃破、状如山岩,形似莲蓬,乳头内陷,舌红降、胎中剥、脉濡数。

4、气血亏虚型:头晕耳鸣,肢体消瘦,五心烦热,面色苍白,夜寐不安,乳房结块溃烂,色紫暗,时流污水,臭气难闻,舌降无苔,或苔黄白,脉滑数。

三、乳腺癌的辨证施治

乳岩的发病与七情所伤致正气不足,邪毒留滞有关。肝肾不足,气虚血弱,冲任二脉空虚,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凝结于乳中而成癌。观其病程发展,是因虚而致实,因实而更虚,致虚实夹杂之症候,其本虚而表实。因而在辨证论治中,应分清虚实之主次,辨别邪正之胜衰,认真权衡后而立足于扶正祛邪并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大则,力争以扶正来祛邪,以祛邪来扶正。

乳岩的中医治疗方法概括起来有疏肝清热,清肝解郁,养血调肝,益气养荣,清气化痰,大补气血,健脾和胃,滋阴补肾,活血养血。不宜攻伐太过,损耗正气。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只有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健脾养胃,才能正气充足,使正胜邪退,邪退正安。

1、肝气郁结型多为乳岩早期,此型肝郁脾虚,血瘀痰凝,治法当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化痰散瘀为主。

2、冲任失调型实为肝郁气滞型合并肝肾阴亏,此型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所致,因而治法当以疏肝理气,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为主。

3、毒热蕴结型应为乳岩的中晚期。此型阴毒过盛,是血瘀凝结而成,气滞血瘀成块的继续。气滞血瘀,阻于乳络,则毒于热结相搏,成为至阴之毒,治法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4、气血亏虚型为乳岩晚期,由于大病久病致气血衰败,正气大亏,此型肝肾阴虚,正虚邪实,气阴两亏。治法当以扶正祛邪,益气滋阴,去腐生肌为主。

四、典型病例

例1、徐某,女41岁,丹阳市人。

患者因发现右侧乳房有一核桃大小肿块,于年5月18医院作病理诊断为“右乳腺腺癌”。之后行右乳腺腺癌根治术,术后放化疗多次。年10月26日来诊,症见左侧乳房又出现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左侧腋下、颈部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数枚,医院诊断为乳腺癌术后广泛癌转移、淋巴结转移。自诉全身乏力,纳差少食。观其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切其两脉细弱。辩证属于肝郁毒结,气滞血瘀。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破瘀消肿。药用柴胡12克、黄芩9克、炒白术3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牡蛎30克、蒲黄15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王不留行15克、穿山甲15克、全栝楼30克、白芍20克、红枣6枚、生姜三片、清乳去癌散12克、追踪去癌散12克、水煎服。服药30付肿块开始变小,饮食增加、精神亦好,其他症状均好转。原方加减继服60付。肿块基本消失。以后每年分期服药30付,随访至今健在。

本例患者,首先采用西医常规手术切除,术后经多次放化疗之后,仅5个月就出现广泛转移,患者只得求治于中医。服药30付,肿块开始变小;服药3个月,肿块基本消失。治疗上主要采用加味逍遥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王不留行、蒲黄活血化瘀,全栝楼宽胸下气;穿山甲、连翘消肿排脓。

例2、蔡某、女36岁,苏州市西山镇人。

患者左乳肿块两年,近一月来增大明显。年1月6日初诊,查其左乳有一6*7CM肿块,不规则、质硬、活动度差,乳晕呈橘皮样皱缩,色黑暗。左腋下可扪及3*2CM肿大淋巴结。医院做病理诊断,确诊为:左乳腺癌淋巴结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建议服中药治疗,症见面色枯黄,口苦口干,消瘦乏力,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沉紧。证属气血亏虚,肝郁脾弱,瘀毒内结。治以健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软坚。药用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丹参15克、浙贝母30克、香附15克、青皮12克、柴胡12克、玄参30克、、蒲公英15克、穿山甲12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清乳去癌散12克、追踪去癌散12克、生姜三片、红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药40剂左乳肿块缩小至2*2CM,左腋下肿块亦缩小一半。原方加减继服60剂腋下肿块全部消失,左乳腺肿块剩蚕豆大。之后继续间隔服药二月左乳肿块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祖国医学认为,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乳腺癌的发生是寒热之毒邪伤及阳明,情志不畅,郁结肝脾,冲任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邪毒内蕴,郁邪化热,气滞则血瘀,痰浊凝结滞于乳内,发为乳岩。治疗上以调肝理气,健脾益胃为主。酌加穿山甲破气散结通乳;三棱、莪术、牡蛎、夏枯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蒲公英、青皮通乳消痈;更以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丹参、浙贝母、玄参、香附等健脾疏肝、益气养血之品共为功效。

例3、陈红艳、女、44岁,江苏如皋市人。

患者发现左乳肿块1年余,年5月,医院病理诊断为:左乳腺癌。年6月12医院检查:左乳上方可触及大小约6*8CM的肿块,质硬、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压痛不甚,左腋下可及肿大的淋巴结,约3*4CM大小。患者拒绝手术,于年6月18日前来就诊。症见左乳肿块疼痛如刺并向左上肢放射,纳差少食,口干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质暗苔黄燥,脉弦细数。证属脾虚肝郁,毒气郁结。治以健脾疏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药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山栀子10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玄参30克、青皮15克、牡蛎30克、浙贝母20克、穿山甲15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夏枯草20克、大蜈蚣1条、甘草10克、清乳去癌散12克、生姜三片、红枣10枚。每日一付水煎服。服药20付症状减轻,原方加减继服60付精神明显好转,左乳肿块剩有蚕豆大小,腋下淋巴结消失。继服药30付左乳肿块全部消失,随访至今。本例患者除肝郁脾虚之外,热毒炽盛为一个特点,故重用清热解毒之品。

纵观上所述,概括为乳岩早期常为肝气郁结,其后则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气血郁滞久则生热,致阴毒旺盛,日久致气血虚衰。中医辨证论治当以不同时期不同证型顺序使用消、托、补三大法则论治,但又不可机械照搬,只有结合整体,兼顾局部,辨证施治,辨证用药,方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疏肝解郁可用逍遥散加青皮、枳壳、香附等;气滞血瘀时可加穿山甲、王不留行、丝瓜络,调理冲任则可加鹿角片、龟板、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清热解毒时可用蒲公英、夏枯草、半枝莲;阴虚时则用天冬、麦冬、百合;软坚散结化痰时加牡蛎、玄参、海藻、鳖甲、桔梗、半夏、浙贝母等。

联系

新浪博客: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专治皮肤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yx/4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