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走进一家中药店时,经常会看到“道地药材”这样的招牌。意在告诉过往顾客,本店所售都是有品质保证的中药材。那么何谓“道地药材”?为何老中医诊病开方时,总要提醒病家,按方抓药时,务必要寻“道地之药”呢?下面,我们就详细为各位解释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首先从“道地”的字面理解,我们能联想到的便是药材的产地。古籍《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其意思便是说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气候条件(气温湿度、海拔、日照时间,土壤酸碱度,土壤微量元素,降水量等),对所出各种动植物物产(包括中药材)的品质、功效、产量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并表现出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在中药材上就体现为,产自不同地方的同一味中药,其品质、功效、产量等的不同。古人通过反复对比和临床实践观察,逐渐选出其中质量和疗效最佳的品种,并以产地地名来命名该药材。例如,中药“贝母”,在临床治疗上用于清热化痰止咳的有两种,产自四川的“川贝母(川贝)”和产自浙江的“浙贝母(象贝、浙贝)”。它们疗效相近,但又各有治疗侧重点,其外表特征也不同。“川贝”个头小,化痰之中兼又有润肺之功,对于干咳、燥咳效果较好。“浙贝”个头则较大,民间称它“大贝”。其化痰之中又兼有消散郁结之功,故对于外感引起的咳嗽、痰黄粘稠,以及各类结节、痈肿、溃疡等治疗效果较好。
以出产地地名冠以药材名称之前的中药命名法,即强调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使用中药的人要认清药材的品种和来源。这有点像今天我们去买东西时,认准商品品牌一样。比如,中药“阿(ē)胶”,因是使用马科动物驴子的皮熬制而成,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称“驴皮胶”。后来,因山东东阿(ē)县出产的“驴皮胶”品质最好,最负盛名,世人便将此地所产称为“阿胶”。医师在开药方时,凡需用道地的“驴皮胶”时,大多写明要用“阿胶”。于是“阿胶”逐渐做为该药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
像东阿县这样因“阿胶”而享誉中外的,还有《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qí)春。蕲春所产“蕲艾”是我们熟知的艾叶之中的佳品。其用于艾灸,透热性好,据《本草纲目》记载:“相传用其它地区的艾草灸酒坛,热度不能透里,用蕲艾一灸,其热直透其里。”艾草可食可灸,还可驱毒虫,辟阴邪。在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正是仲夏阳气旺盛之时,佩戴艾草包,将艾草悬挂在门户之上,以艾草沐浴等习俗都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端午节实为中国传统的“卫生保健日”。
如上所述,从一些中药的名称中,我们便知其大致的原产地和道地产区。例如中药中以“川”“蜀”为名的药材大多产于四川地区。如:川贝母、川芎、川黄连、川大黄、川断、川楝子、川椒(蜀椒)、蜀漆等。以“广”为名的大多产于两广地区(广东、广西)。如:广木香、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广郁金、广地龙等。然而,“道地”产区随着历史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药材的原产地和道地产区并不完全一致和固定不变,甚至还同时存在几处道地产区的情况。以中药“黄连”为例,据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论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说),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为最好),唐(代)时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从汉代到明代,跨越千年,中药“黄连”道地产区不断变迁的背后,是古人对中药认识度不断加深的结果,它既反映了自然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对中药品质、功效、产量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去寻找新的适宜生产地和开发新的中药培育技术提供方向和思路。
周正远
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擅长用针灸和推拿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疼痛,关节痛,中风、面瘫、头痛、失眠、鼻炎、肥胖症、青春痘等疾病。
坐诊时间:
三门诊:周一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