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7.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川乌
1、药性:
味辛、苦,性热.
2、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3、主治病证: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4、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内服:煎汤,3~9g;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5、使用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6、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相同点:
附子、川乌与草乌皆辛热有毒,均能散寒止痛,都可用治心腹冷痛、寒湿痹痛等证。
三者入汤剂宜先煎0.5~1小时以减低其毒性。
内服宜制用,生品宜外用。
三者均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同用。
不同点: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作用比较明显,又常用于亡阳证和肾、脾、心阳不足之证。凡阴盛阳衰者,附子均可使用。
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入药。
本品长于祛风除寒湿,其散寒通痹止痛之力较附子为强,故寒湿痹痛、心腹冷痛、跌打伤痛以及麻醉止痛等多用。
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
其功用与川乌相似而毒性更强,二者常相须为用。
此外,草乌兼能逐痰消肿,也治寒痰阴疽。
(二)草乌
1、药性:
味辛、苦,性热。
2、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3、主治病证: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4、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醋、酒磨涂。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小时,以减低毒性。
5、使用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三)乌梢蛇
1、药性:
味甘,性平。
2、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痉。
3、主治病证:
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4、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研末,1.5-3g;或入丸剂、浸酒服。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5、使用注意:
血虚生风者慎服;忌犯铁器。
6、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见节笔记:/|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蕲蛇
(四)海风藤
1、药性:
味辛、苦,性微温。
2、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3、主治病证:
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4、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
感冒未愈者不宜用。亦有文献报道,心脏病患者不宜用。
孕妇忌用。妇女月经期不宜用。儿童慎用。
剂量以不超过12g为宜。
6、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海风藤温经通络,善治风寒痹痛,阴天加重者;络石藤性微寒善治风湿痹痛挟有热象者;青风藤善治风湿性关节病,并有下乳利尿之功。
(五)昆明山海棠
1、药性:
味苦、辛,性微温,大毒。
2、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解毒杀虫。
3、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疝气痛,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出血不止,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癌肿,跌打骨折,骨髓炎,骨结核,副睾结核,疮毒,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4、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先煎;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5、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小儿育龄期妇女慎服。不宜过量或久服。
6、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昆明山海棠药用部位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根。味苦、辛,性微温,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疝气痛,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出血不止,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癌肿,跌打骨折,骨髓炎,骨结核,副睾结核,疮毒,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雷公藤用药来源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以根、叶、花及果入药。有大毒,具有祛风,解毒,杀虫的功效。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发痒,杀蛆虫、孑孓(jiéjué),灭钉螺,毒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