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

中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那么接下来就由小针带领大家来了解中药中的温里药。

温里药

定义: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温理法亦称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本类方药多是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对于真热假寒证,应当详细分辩,慎勿误用。

温里药有很多种接下来小针就为大家讲解三种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

附子

附子(习称“泥附子”)

植物的肥大块根。

味辛、甘,性大热。

:

归心、肾、脾经。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干姜

干姜(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植物的干燥根茎。

:

味辛,性热。

:

归脾、胃、肾、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

1、《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1]

2、《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

3、《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肉桂

肉桂

:

植物的干燥树皮。

:

味辛、甘,性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

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3、《药性论》: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拥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4、《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5、《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6、《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

7、《本草纲目》: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癎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那么今天的中药小课堂就到这里结束了

感谢大家的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yx/3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