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药材产业真牛

  “浙八味”中,浙贝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杭白菊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延胡索、白术、玄参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浙产白术、麦冬、杭白芍等质量居全国之首   □本报记者王美华通讯员何伯伟   本报讯近日,浙江省农业厅印发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我省中药材产业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以及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方向。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年开始,我省把中药材列入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中药材还被列入省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发展。目前,浙江中药材产业领跑全国,已成为我省最具亮点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   产业优势增强   我省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药材品质上乘,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种数均列全国第3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近年来,我省中药材产业基本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4.85万亩,总产量15.44万吨,亩均产值.5元,实现总产值46.06亿元,与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9.6%、17.0%、38.6%、65.7%。-年,中药材亩均产值年均增长11.9%,种植效益基本稳定在每亩元至1万元,种植效益较好。年,全省中药材出口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3.6%;中药材类销售37.28亿元,占全国7.92%,居第五位;全省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1亿元,利润总额26.4亿元,同比增长33.6%;其中中成药总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20.0%,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29.8%。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我省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我省打造中医药强省和健康服务大省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   产区集聚明显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以“浙八味”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以铁皮石斛、西红花、灵芝等新兴特色药材两大优势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磐安、东阳、新昌、桐乡、淳安、天台、景宁、缙云、鄞州、仙居、瑞安、开化等山区或半山区,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中药材生产正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规模化、合作化、订单式方向发展,规模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建成近2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2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全省建有中药材“三品”认证基地面积约20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6.5%。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温郁金等5个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组织评定了23家“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24家A、AA、AAA级“浙江省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信用等级基地”,为全省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树立了典范。同时,全省有近20万亩中药材基地实行“粮-药”轮作(套种)和“林-药”套(间)种,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效益。   优势品种突出   浙江现有中药材品种中最著名的有传统的“浙八味”(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白术、玄参、浙麦冬、杭白芍、温郁金),年,全省“浙八味”种植面积达20.4万亩,总产量为3.25万吨,农业产值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9亿元。“浙八味”中主要以浙贝母、杭白菊为主,其中浙贝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杭白菊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延胡索、白术、玄参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浙产白术、麦冬、杭白芍等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我省利用“浙八味”开发的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胶囊等,销售20多亿元,年增长15%以上。   铁皮石斛是我省近年来的新兴产品,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产业,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铁皮石斛鲜品被纳入省医保目录,是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年,全省有铁皮石斛种植基地2万余亩,产业产值35亿元以上,比上年增加5亿多元,铁皮石斛亩均效益在5万元以上。产值超亿元的生产企业有6家,品牌化产品销售约占70%。我省多家企业还在云南、广西、贵州、福建等地各建设了2万亩以上种植基地,引领着全国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产能,扩大市民化销售,今年上半年产业增效1.5亿元以上。   我省的西红花主要分布在湖州、台州、嘉兴、舟山和建德、遂昌等地,全省种植面积余亩。西红花和水稻的水旱轮作,是“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农业产值1亿多元,产地花丝收购价平均3万元/公斤。由于我省西红花花丝质量好,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全省种植灵芝亩左右,生产基地50多家,产业产值5亿多元,主要分布在龙泉、庆元、武义、常山等浙西南山区。以段木灵芝采收孢子粉为主,品质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同时我省企业在湖南、湖北、云南等外省建立基地亩,产品全部回收加工。   薏苡主要分布在泰顺、缙云、庆元山区。全省种植面积2万亩,以浙江康莱特药业订单标准化生产为主,用于生产康莱特注射液,已进入美国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市场销售额达14亿元,同时薏苡仁有望成为第一批中美两国承认的中药材标准之一。   此外,天台乌药、庆元灰树花、丽水三叶青、平阳黄栀子、遂昌菊米等道地药材(药用菌)品质居全国之首,已成为全国种植、加工主产区,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标准化水平提高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的增强。目前,全省已有28个中药材品种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彻底改变了我省中药材农家品种唱主角的历史,初步建立了12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通过推广中药材良种,平均增产10%-15%。同时,全省各地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25个,总面积约.75亩,收集保存浙产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数份。全省有28种珍稀药用资源列入保护名录,野生变家种药材品种50余个,全省种(养)品种达多个。   我省还组织制定并实施了省级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20多个,其中,由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组织制订了《“磐五味”中药材企业联盟标准》、《桐乡杭白菊联盟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浙江省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建设,推行生产全过程“   加工能力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中药材产品需求加大,国内市场对无硫中药材产品需求量也日益加大,为此,我省各产区合力推进浙贝母、元胡无硫加工,其中,浙贝母无硫加工比例从去年的35%提高到今年的60.5%,平均每公斤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20元。近两年来,磐安、鄞州、东阳通过无硫加工增效达1.5亿元以上。同时,大力推行杭白菊全程烘道技术,桐乡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等36个杭白菊加工企业建成隧道式烘道50多组,鲜花加工量达到3.8万吨,有效地解决了杭白菊加工难、晒制难、存放难的问题,年节本增效万元以上,出口万美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一直占据全国高端市场,引领全国杭白菊价格走势。   品牌影响扩大   年,浙江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行,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浙八味特产市场,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中国浙江铁皮石斛文化节、浙江铁皮石斛精品展等,“浙八味”、“浙产药材”深入人心。同时,“桐乡杭白菊”、“天台乌药”、“磐安中药材”(诸源牌、科信牌)、“樟村浙贝”、“天目山铁皮石斛”,“龙泉灵芝”、“瑞安温郁金”、“武义铁皮石斛”和“缙云米仁”等一批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   产业服务健全   在省中药材产业协会龙头带动下,我省积极培育中药材产业服务主体。目前,省中药材协会有中药材管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会员个,设分支机构——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铁皮石斛分会。依托协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考察交流、产销对接、信息服务和行业自律,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全省从事中药材产业相关资源、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研发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民营研究单位有20余家,并成立了市县产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等一系列服务组织,产业服务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若转载此文请标明出处哦!”

王美华、何伯伟

赞赏

长按







































白殿疯是遗传病吗
达力士卡泊三醇软膏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yx/2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