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贵重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称“青贝”、“松贝”和“岷贝”,后者习称“炉贝”。
贝母始载《诗经》,称为“虻”。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日:“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苏颂谓:“叶似大蒜,四月蒜熟采之良。”年,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首次提出贝母以“川者为妙”。年,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土贝形大如钱,独瓣不分,与川产迥别。”始将川贝母与其它贝母分开,谓川贝母味苦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母为宜。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能。用于肺热燥
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症。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
川贝母生长于四川西部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加工贝母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变成“油子”或“黄子”,会使质量降低。
川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种以上,如川贝批把露、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川贝母制剂,服用方便,比较受欢迎。川贝母可单味研粉吞服,或与梨蒸服,用途广泛。
川贝母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创汇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