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年10月生。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
摘要从清宫医药档案资料中,可以找到许多清暑保健的医方。这些医方可以分为汤、丸两大类,各有其特点和用途。
来源:《清代宫廷医话》,陈可冀主编
清代宫廷中旧例,每年暑月(自旧历五月初一日至七月十五日),在乾清宫、寿安宫、养心殿、军机处、寿药房、景山和颐和园等处发放暑汤,供妃嫔、王公大臣、宫女太监等饮用,预防暑病。研究宫中防暑清暑的措施和防治暑病的方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夏热、冬寒,这是四季气候变化的两个极端,此时人体容易因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患病。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对时令变化所致疾病的预防措施,并有“寒暑每节宜”这样注重调摄的祛病延年经验。
宫中御医也正是本着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注重四时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在治疗时令病时注意季节气候因素和相应的用药特点,而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季节性疾病。从清宫医药档案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许多清暑保健的医方。这些医方可以分为汤、丸两大类,各有其特点和用途。
防暑清暑的汤剂,主要适用于作为暑汤广为发放,使宫中之人饮用以防暑病。炎夏季节,“皮肤缓而腠理开”(《灵枢·岁露论》),因而容易出汗。
排出汗液,既是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又可随之排出部分代谢废物,故适当出汗对暑季之人体有保护性的意义。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就曾指出:“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身之道,最得时宜者也”。
但是,出汗较多时,又容易耗气伤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盐类等物质,若有暑邪所犯或气阴耗伤,又当适当用药以防治。发放暑汤等也正是为此而设。宫中最常用者当推香薷汤和暑汤。
1香薷汤
香薷汤由香薷、甘草、扁豆、赤苓、黄芪、厚朴、陈皮、菊花等组成,以水熬汤。本方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之香薷饮(又名香薷散、三物香薷饮)方加味而来。
香薷饮由扁豆、厚朴(姜汁炙)和香薷三味药组方,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效,常用治夏季因乘凉饮冷,感寒伤湿所患之症。该卷还有香薷汤方,系香薷饮三味药再增入茯神、炙甘草,故有宽中和气、调营卫之效。
清宫之香薷汤与《局方》香薷汤又有差异:以赤苓易茯神,增黄芪、陈皮、菊花三味药,主要增强了益气调中和清头目之效。方中以香薷芳香化湿祛暑为主药,厚朴、陈皮行气宽中化湿,扁豆、赤苓健脾和中利湿,兼清暑热,黄芪、甘草益气调中,菊花清热明目。
全方相合,清暑而不伤气,祛湿而不伤阴,健脾胃而又清头目,符合中医学关于暑邪多挟湿、伤气的一般认识,故为夏季防暑之良品。
2暑汤方
暑汤方由香薷、藿香、茯苓、陈皮、扁豆(炒)、苍术(炒)、厚朴、木瓜、滑石、甘草、檀香、乌梅、伏龙肝、黄芪、麦冬、白术(炒)等组成,以水熬汤。
本方系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暑十全饮化裁而来,也是以香薷饮为基础,并寓有平胃散、益元散。消暑十全饮主治伤暑吐泻,由香薷、白扁豆、厚朴、紫苏叶、白术、赤茯苓、藿香叶、木瓜、白檀香、甘草等十味药组方。
暑汤方则少紫苏,以茯苓易赤苓,增黄芪、麦冬、乌梅、陈皮、苍术、滑石、伏龙肝,这样就加强了益气生津,酸收酸敛及行气化湿的作用。
张凤逵《伤暑全书》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王孟英《温热经纬》说:“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
王纶《明医杂著》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汤方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辛散祛暑、酸甘敛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等防治暑病的原则,可见御医制定暑汤方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以上两方所用之药,除香薷、藿香等公认的解暑良药之外,还有几味药值得注意。
其一,黄芪,益气固表而又利水,故可防止汗液外泄过多,以免暑热耗津伤气而致虚脱。现代医学研究结果示,黄芪除有利尿、镇静、抗菌、护肝等作用外,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可使体外培养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见本药在暑汤类方中对于防暑保健起重要作用。
其二,麦冬,味甘气凉,质柔多汁,长于养阴生津,清心润肺,故可防治暑热所致阴亏津伤、心烦口渴等症。其药理作用不仅强心利尿、抗菌,还能明显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对冠心病也有显著疗效,防暑汤剂中用本品当兼能发挥滋养强身益心作用。
其三,乌梅,系梅之未成熟果实,经加工蒸黑而成,味酸、性平,最能生津止渴,古有“望梅止渴”之说,故防治暑热烦渴津伤之症甚宜。乌梅含有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都有抑制作用,故含有本药的暑汤对夏季消化道传染病也会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和治疗作用。
其四,菊花,清热平肝而明目,有镇静、解热、抗心肌缺血、降血压及抑制多种细菌和流感病毒的作用,因而也是防治暑热之症的良药,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者尤为适宜。
有人曾介绍,夏季或气候炎热时,可用沸水冲泡菊花,加适量白糖,作为清凉饮料,可以清热消暑,使人身凉、心静、神宁,祛疲劳,除烦渴。
宫中防暑清暑的丸剂有多种,尚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加味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冰霜梅苏丸及千里水葫芦等方。这些丸剂,有些与一般方书所载略同,有的则有宫中之特色。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曾以金衣祛暑丸等赏张勋、姜桂题,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赏袁世凯等,六月初四日赏李莲英等。且光绪皇帝也曾于当年六月初六、初八日各服用金衣祛暑丸一丸。由此可见宫中暑季对此丸的重视程度。
3噙化丸方
宫中还有两个防治暑热症的噙化丸方,其一为冰霜梅苏丸,与《汤头歌诀》望梅丸相类,酸甘化阴,辛凉解暑,能清解暑热,生津止渴。
有云:“此药能凉心清肺,降火润燥,生津止渴,解酒毒,化结痰,妙难尽述。”
另有“千里水葫芦”,“能润燥、生津,止渴,清喉音。每用一二丸,噙化,津液咽下”,“治消渴饮水,口燥舌干,咽喉不利,声音不清,伏暑口渴,夏月出行”等。
本方系由《奇效良方》梅苏丸化裁而来,名“千里水葫芦”者,当为形容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卓著。这类含糖噙化丸剂,可谓良药不苦口,易为服者接受,得到宫中之人欢迎是可想而知的。
此种剂型并非始于清代宫廷,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即有水葫芦丸和梅苏丸,与清宫上述二方用药虽有异同,功效、剂型、服法等却很相似。这类方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药剂型、防暑方药乃至于疗效食品、保健饮料等都将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除此之外,清宫还有许多代茶饮(见下文),也颇受欢迎。■
清宫代茶饮
在清代宫廷医药档案资料中,运用代茶饮法以治病和调理的记载很多,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形成清宫医案的一大特色。
代茶饮是将中药煎汤,或用开水沏,像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服的一种中医传统服药治疗方法。这种治法有悠久的历史,其来源大约与我国人民的饮茶习惯有关。代茶饮法之所以受到宫中欢迎,有这样几方面因素:①服药较为方便;②药多轻灵精巧,性多平和,味多甘淡,良药而不甚苦口;③小量频服利于慢性病的防治,利于机体功能的调整,亦宜于长期坚持服用。
代茶饮在宫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轻症或慢性病的治疗。宫中皇帝、后妃等平素养尊处优,如遇身体稍有不适,就要召御医诊视。若病情较轻,或经常有轻微不适者,一般不愿服苦药重剂,御医就常用几味气味淡薄的药做代茶饮方调理。道光四年正月,皇后时有心烦,御医郝进喜诊之,用灯心五钱,竹叶一钱,煎汤代茶。此方清心安神除烦,在宫中经常使用。慈禧太后经常有“胃气欠调,消化迟滞”等脾胃症候,曾用炒谷芽二钱,生槟榔二钱,水煎代茶,亦曾用不少类似的代茶饮方,取其有养胃消食化滞的功效。
2.对于病情较重者,用做辅助治疗,或做善后调理。例如,乾隆年间某年九月初,某阿哥之福晋患“内有滞热,外受风凉,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身体酸软”之证,用疏解清热汤治疗后,“外凉已解,惟肝胃有热”,即以清肝和胃汤调理,后在用此方的同时,以“灯心一两,每次一钱,煎汤代茶”。灯心代茶饮能使上部郁热下行,而从小便排泄,用于滞热于内的辅助治疗甚有助益。又如道光三年四月,孝慎成皇后患“停滞受凉之症”,经“用药调治,诸症渐好,惟余热不净,胃气欠和”,御医赵永年等。“议用清热和胃代茶饮调理”,处方是:竹茹三钱,麦冬三钱(去心),小生地三钱,花粉三钱,赤苓三钱,神曲三钱,焦楂三钱(研),谷芽三钱(炒),灯心五十寸,水煎代茶。此方养阴清热和中,既清余热,又和胃气,药性平和,频频饮服,用于疾病向愈之善后调理颇为适宜。
3.有时也用于重危疾患的救治。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于按一般方法服药,少量徐徐服之,或能生效。如嘉庆十九年三月,玉贵人脉案记载:“脉息虚细无力。原系素有血枯筋挛之症,用药以来,抽搐虽止,惟病久耗伤气血,胃气过虚,昨服归脾汤,脉症仍如前,此由真气已亏,汤剂不能运化,病势重大。今议用参莲代茶饮调理:党参五钱,莲肉五钱,水煎代茶。”此后,又用加味参莲代茶饮(上方加茯神、龙齿)及元参麦冬汤代茶调治,而“抽搐渐止”,继用补益心脾之法,缓缓收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子刻,慈禧太后病势转重,“气虚痰生,精神委顿,舌短口干,胃不纳食”,此时服药已属困难,御医张仲元等只得拟“滋胃和中代茶饮”:竹茹一钱(朱拌),鲜青果十个(去尖研),厚朴花五分,羚羊角五分,水煎,温服。但是,对于这个濒死的独裁者,药物已难奏效。
4.也常用于妇、儿科疾病的治疗。宫中后妃分娩之后,因不哺乳,故常用有回乳作用的代茶饮。如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日,福晋分娩,五月初三日御医顾兴祖等拟回乳汤:生麦芽一两五钱,熟麦芽一两五钱,午晚二剂,煎汤代茶。生、熟麦芽同用为宫中回乳方的特点,至今,麦芽回乳仍为民间习用。由于小儿服药常有困难,故有时以代茶饮法治疗,这样可能较易于接受。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出生的十一阿哥次女,次年三月患“风热发疹之症”,曾用“金银花一两,冲汤代茶”。用代茶饮方式服药治疗小儿疾病,符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值得学习推广。
5.用代茶饮法治疗口腔、咽喉及胃肠道的疾病,亦属常用。药液徐缓下咽,能更好地作用于局部而发挥药效,此法易获良好疗效,颇受宫中欢迎。如某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患咽喉肿痛后,“肺经稍有余热未尽,以致胸满作嗽”,即用清热代茶饮:麦冬二钱,焦楂二钱,杏仁二钱,陈皮二钱,焦曲二钱,水煎代茶。十二月十一日,“诸症已好,惟脾胃欠和”,而用和中代茶饮:橘皮三钱,竹茹二钱,缩砂一钱,水煎代茶。慈禧太后还用过“清肠代茶饮”:炒槐角二钱,枳壳二钱(炒),秋梨二个(去核),荸荠九个,甘草一钱,水煮代茶。
宫中广泛应用的代茶饮,就其处方数来说是非常多的,在此难以尽述。这里仅就其功效作如下归纳,并在每类中介绍方例,以使读者了解其大概。
第一类,补益类代茶饮。有补气、养血、滋阴之不同,但又常相互兼顾。
1.补气类常用人参、黄芪等,或兼以健脾和胃、养阴生津之品。方药如:
保元代茶饮:人参、制黄芪、炙甘草。道光朝全贵妃曾用此方。
人参须、老米,水煎代茶。慈禧太后曾用此方。
益气生津代茶饮:人参、鲜石斛、麦冬、鲜青果、老米。慈禧太后曾用此方。
2.补血类以当归、白芍、生地等组方,此类代茶饮方不若补气类代茶饮多。方例:
和胃代茶饮:当归身、川芎、白芍、生地、广木香、枳实、苍术、焦三仙。珍妃曾用此方。
3.补阴类清代宫廷中这类代茶饮方是非常多的,并有滋肾阴、养胃阴、补肝阴、养心阴、补肺阴等不同偏重,常用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沙参、白芍等。方例:
滋胃代茶饮:绿豆、西瓜皮(去青皮)、香蕉(去皮)。此方有滋养胃阴作用。
光绪皇帝曾用的代茶饮方:干、鲜地黄,杭芍,归身,知母,云苓,山药,盐柏,酒芩,玄参,寸冬,泽泻。此方兼补肝肾之阴。
道光朝全贵妃曾用代茶饮方:玄参、桔梗、麦冬、甘草。有清肺养阴功效。
参苓代茶饮:沙参、块苓、天冬。乾隆朝定贵人曾用此方,有养阴兼扶脾之效。当时“定贵人脉息沉缓无力,原系肝阴不足之症。惟病后气血衰微,因循日久,以致脾土虚败,胃气日渐消耗,恐成虚脱之症”,而用此方。
第二类:调理脾胃类代茶饮。多有健脾养胃或滋胃和中之效,常配伍以行气、消食之品。常用药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三仙、谷芽、砂仁等。多用于病后调理、培补后天。方例:
和胃代茶饮:生於术、茅术、茯苓、陈皮、金石斛、谷芽、建曲、广砂。此方调补脾胃,兼养阴消食,系光绪皇帝病后调补方之一。
嘉庆朝华妃曾用代茶饮:陈皮、麦冬、半夏曲。有和胃益阴之效,亦用于病后调理。
二神代茶饮:茯神、神曲。此系嘉庆朝玉贵人病后调理方之一,有健脾安神、消食和胃之效。
第三类:消导类代茶饮。均以神曲、山楂、麦芽、谷芽等消食化积药为主,或辅佐以健脾和胃清热之品。宫中因常食膏粱厚味之品,又少活动,易患饮食积滞,故此类方亦属常用。方例:
嘉庆朝三阿哥曾用代茶饮方: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益元散,引用灯心。此方为焦三仙加味,重在消导,兼能清热利湿,为病后调理方。
保元代茶饮:焦曲、谷芽、茯苓、南楂。嘉庆朝医案载“五阿哥喜痘八朝。浆满充足,头面周身,似有结痂之象,饮食如常,今议用保元代茶饮调理”。
第四类:解表类代茶饮。解表药多属辛散,不宜久煎,故宜于用代茶饮法,亦为宫中所常用。方有疏风解表,清热解表,宣肺解表之别。除常用发散风寒、风热的解表药外,尚酌情伍以清热解毒药或宣肺药。方例:
嘉庆朝五阿哥曾用代茶饮:苏叶、防风、葛根、桔梗、枳壳、荆芥、前胡、广皮、甘草,姜、灯心为引。五阿哥不满周岁,“外受寒凉”,“以致微热鼻有清涕”,用此方疏风解表,发散风寒以治疗感冒。
清温疏解饮:荆穗、防风、薄荷、花粉、酒连、牛蒡、玄参、桔梗、黄芩、马勃、连翘、人中黄,引用芦根。道光朝四公主曾用此方,由解表与清热泻火药组方,兼顾表里,疏风清热。
杏苏代茶饮:杏仁、苏梗、橘红、半夏、茯苓、枳壳、焦曲、焦楂、前胡、桑皮、桔梗、浙贝,引用生姜皮。此方属宣肺解表,道光朝和嫔曾服用。
第五类:清热类代茶饮。清宫医案中此类方亦甚多,有的兼有养阴、利湿、和中、化痰等作用,应用较广。此类方中有的只用黄连、灯心、金银花等单味药,或桔梗、花粉、桑白皮、菊花等两味药组方。其它许多复方只能简要举例介绍。
清热和胃代茶饮:竹茹、麦冬(去心)、小生地、花粉、赤苓、神曲、焦楂、谷芽、灯心。此方曾为道光皇后服用,有清热养阴、和胃消食之效。
导赤代茶饮:赤苓、生地、木通、石斛、灯心。此方亦见于道光皇后脉案,仿导赤散方义拟方,有清热利湿养阴的功效。
光绪皇帝曾用代茶饮方:云苓、茅术、广皮、槟榔、酒黄芩、花粉、银花、连翘、竹叶卷心、寸冬。本方以清热和中作用为主。
清热代茶饮:蒌仁、麦冬(朱砂拌)、竹茹。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定贵人“痰涎上壅,气闭作抽”,御医拟此方有清热化痰养阴之效。
第六类:除湿类代茶饮。这一类方中又可细分为化浊除湿、理脾除湿、利水除湿及祛风除湿等方。常用利水、化浊、燥湿药,或兼伍行气、健脾、祛风药。兹选一则光绪皇帝曾用的代茶饮方:大腹皮、木香、砂仁、陈皮、炒枳壳、泽泻、木通、赤苓、宣木瓜、楂炭。此属健脾理气除湿方。
第七类:祛暑类代茶饮。包括清气祛暑、利湿祛暑及清暑益气等类代茶饮方,均有祛除暑邪的功效。如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琳贵妃所用生津代茶饮,由沙参、麦冬、竹茹、益元散组成,有清暑利湿、益气生津、养阴除烦的功效,宜于夏季调理应用。
第八类:止嗽类代茶饮。如嘉庆年间医案记载有五阿哥“脉息浮数,系肺胃痰热,微受风凉,以致咳嗽有热,头项微热,今用橘苏代茶饮”。其药物组成为:苏梗、橘红、杏仁、桔梗、半夏、桑皮、枳壳、前胡、赤苓、葛根、浙贝母、防风,引用生姜。
第九类:安神类代茶饮。清代宫廷中也常用有安神宁心作用的小复方,以代茶饮法服用。如同治皇帝患天花时曾用安神代茶饮:茯神、炒枣仁、朱砂(冲)。慈禧太后临终时所用安神代茶饮则包括麦冬、枣仁、茯神等药,以补心阴、安心神。乾隆朝医案中还记载有福晋用枣仁、灯心或枣仁、麦芽水煎代茶,均以安神作用为主。
第十类:通便类代茶饮。例如治光绪皇帝大便秘结方:“叭哒杏仁、松子仁、大麻子仁、柏子仁各三钱,共捣烂,滚水冲,盖片刻,当茶饮。”此方有润燥通便作用,用于素为阴虚体质的光绪皇帝是较适宜的。
其它尚有调气、截疟、治耳病及温中等许多类代茶饮,足见宫中代茶饮方剂的繁多。
从以上方例介绍可知,清代宫廷中广泛应用的代茶饮,其组方用药总的原则虽不出一般中药方剂学的规律,但又确有其特色。其组方特点,除注重辨证和配伍严谨之外,选药精、总药量少是突出特色。其遣药特点有:药性多平和,药味多甘淡,或微寒微苦,常用益气、滋阴、和胃、消导、利湿、清热等类药,少用过于苦辛或温阳、峻下药,一般不用动物药或质地坚硬、难以浸出之药,每味药的用量也较小。
由于代茶饮具有许多独特和优越之处,而成为一种保持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又易掌握和运用,节约药物、方便服用的服药治疗方法。代茶饮不仅受到宫中御医的注重和皇帝、后妃们喜用,也很值得我们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