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
解剖学
循环总论和心
循环系统(脉管系统)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1.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其内有血液流动。
2.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内有淋巴向心流动,最后汇入心血管系统(流向静脉)。
(二)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2.动脉(artery):输送血液离心的血管(和心室相连)。分大、中、小、微动脉。
3.毛细血管(capillary):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及气体交换的场所,除角膜、晶状体和毛发等部位外,遍布全身。
4.静脉(vein):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和心房相连)。分微、小、中、大静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1.运输功能(主要):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四)血液循环的路径
1.大循环(体循环):
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小静脉(静脉血)→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2.小循环(肺循环):
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静脉(动脉血)→左心房
3.注意:
(1)大、小循环同时进行。
(2)大、小循环在心脏相通
(3)动脉血:含氧量高的血。静脉血:含氧量低的血。
(4)动脉和静脉:按血流方向分类。
(5)动脉内不一定含有动脉血。静脉内不一定含有静脉血
心
1.心的位置:胸腔的纵隔内,外面包以心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
(1)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体及左侧第4─6肋软骨直接相邻(心包裸区)。临床抢救作心内注射,应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隙紧贴胸骨左缘刺入,可避免刺伤肺、胸膜或胸廓内动静脉。
(2)心的两侧:与肺和胸膜腔相邻。
(3)心的后方:有食管、迷走神经和主动脉胸部。
(4)心的下方:膈。
(5)心的上方:连着心的大血管。
2.心的外形:
似倒置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拳头。
(1)一尖(心尖):左前下方。圆钝而游离,由左心室构成。
体表投影: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一底(心底):右后上方,和大血管相连,较固定。主要由左心房构成。
(3)二面:
①胸肋面(前面):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②膈面(下面):后下方,邻膈。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右心室构成。
(4)三缘:
①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构成。
②左缘:钝圆,斜向左下,主要由左心室构成。
③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5)三沟:
①冠状沟:靠近心底。心房心室表面的分界线。
②前室间沟:胸肋面。
③后室间沟:膈面
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分界线。
3.心的内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左、右心房之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
(1)右心房
位置:心的右上部
入口:①上腔静脉口;②下腔静脉口;③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
出口:右房室口。
特征:
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的下部有一椭圆形的浅窝。
右心耳:右心房向左前方突出部分。
(2)右心室
位置:右心房左前下方
入口:右房室口
出口:肺动脉口
右房室口周缘:三尖瓣(右房室瓣),垂向心室。防止血液逆流到右心房。
肺动脉口周缘:三片半月形(袋状)瓣膜(肺动脉瓣)。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3)左心房
位置:右心房左后方
入口:肺静脉口(4个)
出口:左房室口
特征:
左心耳: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部分。
(4)左心室
位置:右心室左后方
入口:左房室口
出口:主动脉口
左房室口周缘:二尖瓣(左房室瓣)
主动脉口周缘:主动脉瓣
4.心壁的构造:
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
(1)心内膜: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折叠成瓣膜。
(2)心肌层:由心肌纤维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不连续。
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3)心外膜:是心外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5.心的传导系统:
位置:位于心壁内,是心肌细胞特化而成。
功能:产生兴奋和传递冲动,以维持心正常的节律性舒缩。
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左右束支和心内膜下支)
(1)窦房结:
位置: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的深面
功能:心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发源地,心的正常起搏点
(2)房室结:位置: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的深面,冠状窦口的前上方
功能: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通过房室束传向心室。是重要的次级起搏点。
(3)房室束(希氏束):自房室结发出后入室间隔,分为左、右束支,最终在心内膜深面形成心内膜下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传播到整个心室肌。
(4)注意:
①心房收缩后心室再收缩
6.心的血管:
(1)心的动脉:
升主动脉起始部→左、右冠状动脉→前、后室间支和左、右旋支
营养范围:
左冠状动脉:左心房、左心室;室间隔前2/3;右心室前面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左心室膈面一部分;窦房结、房室
(2)心的静脉:
心大、中、小静脉→冠状窦→冠状窦口→右心房
7.心包:
包裹心和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
(1)纤维心包(外层):
由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
上方:包裹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
下方:与膈中心腱愈着。
(2)浆膜心包(内层):
位于纤维心包的内层,分为脏、壁两层。
①壁层: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贴。
②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称心外膜。
(3)心包腔:
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1.概念:凡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2.药性特点: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温或凉。
3.功效:本类药物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祛风寒湿药
辛能行散祛风,苦能燥湿,温通祛寒。具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
1.独 活
药用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风寒湿痹,腰膝疼痛,风寒夹湿头痛。
解表——少阴伏风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2.威灵仙
药用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风湿痹痛
消骨骾——骨骾咽喉
用法用量:煎服,6~10g。消骨骾可用30~5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3.川 乌
药用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的干燥母根。
性味归经: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生川乌有大毒,制川乌有毒。
功效及主治:
祛风除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温经止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扑伤痛,麻醉止痛。
使用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制川乌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白及、白蔹同用。
6.蕲 蛇
药用来源: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麻风,疥癣
通络——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
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或入丸、散服。
7.木 瓜
药用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及主治:
舒筋活络——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脚气浮肿
和胃化湿——暑湿吐泻,转筋挛痛
祛风湿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能行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经配伍亦可用于风寒湿痹。
1.秦 艽
药用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清湿热——湿热黄疸
舒筋络——中风半身不遂
退虚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2.桑 枝
药用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嫩枝。
性味归经:微苦,平。归肝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风湿痹证,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3.雷公藤
药用来源:本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的干燥根或根的木质部。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风湿顽痹
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麻风病,顽癣,湿疹,疥疮
祛风湿强筋骨药
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风湿日久,易损肝肾;肝肾虚损,风寒湿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选用本节药物。
1.五加皮
药用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除湿——风湿痹病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利水消肿——水肿,脚气肿痛
2.桑寄生
药用来源: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及主治: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补肝肾,安胎元——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中医诊断学
01病理脉象
(1)浮脉类浮脉类的脉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故归于一类。
①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表证、虚证。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
②洪脉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里热证
洪脉的形成,由阳气有余、气壅火亢,内热充斥,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险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虚阳亡脱。此时,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③濡脉
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
虚证,湿证
濡脉在主诸虚,若为精血两伤,阴虚不能维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脉细;若为气虚阳衰,虚阳不敛,脉也浮软,浮而细软,则为濡脉。若湿邪阻压脉道,亦见濡脉。
④散脉
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之象。
元气离散
散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重证候。因心力衰竭,阴阳不敛,阳气离散,故脉来浮散而不紧,稍用重力则按不着,漫无根蒂;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故脉来时快时慢,至数不齐。
⑤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芤脉多见于失血伤阴之证,故芤脉的出现与阴血亡失,脉管失充有关,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因而形成浮大中空之芤脉。
③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由于精血内虚,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如之阴寒之气收束,因而成外强中空之象。
(2)沉脉类沉脉类的脉象,有沉、伏、弱、牢四脉。脉位较深,重按乃得,故同归于一类。
①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如石沉水底。
里证。亦可见于无病之正常人。
病邪在里,正气相搏于内,气血内困,故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气血不足,无力统运营气于表,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②伏脉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邪闭,厥证,痛极。
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衰。
③弱脉
极软而沉细。
气血阴阳俱虚证。
阴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阳衰气少,无力鼓动,推动血行,故脉来沉而细软,而形成弱脉。
④牢脉
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阴寒凝结,内实坚积。
牢脉之形成,是由于病气牢固,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瘕有形肿块,是实在血分;无形痞结,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病证,是阴血暴亡之危候。
(3)迟脉类迟脉类的脉象,有迟、缓、涩、结四脉。脉动较慢,一息不足四到五至,故同归于一类。
①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寒证。迟而有力为寒痛冷积,迟而无力为虚寒。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迟脉主寒证,由于阳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故脉来一息不足四至。若阴寒冷积阻滞,阳失健运,血行不畅,脉迟而有力。因阳虚而寒者,脉多迟而无力。邪热结聚,阻滞气血运行,也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迟脉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②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湿证,脾胃虚弱。
湿邪粘滞,气机为湿邪所困;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缓脉见怠缓;平缓之脉,是为气血充足,百脉通畅。若病中脉转缓和,是正气恢复之征。
③涩脉
迟细而短,往来艰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
精血亏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精伤血少津亏,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瘀、痰、食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
④结脉
脉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
阴盛气机郁结,阳气受阻,血行瘀滞,故脉来缓怠,脉气不相顺接,时一止,止后复来,止无定数,常见于寒痰血瘀所致的心脉瘀阻证。结脉见于虚证,多为久病虚劳,气血衰,脉气不继,故断而时一止,气血续则脉复来,止无定数。
(4)数脉类,数脉类的脉象,有数、疾、促、动四脉。脉动较快,一息超过五至,故同归一类。
①数脉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邪热内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因邪热盛,正气不虚,正邪交争剧烈,故脉数而有力,主实热证。若久病耗伤阴粗,阴虚内热,则脉虽数而无力。若脉显浮数,重按无根,是虚阳外越之危候。
②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实热证阳亢无制,真阴垂危,故脉来急疾而按之益坚。若阴液枯竭,阳气外越欲脱,则脉疾而无力。
③促脉
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
阳热盛极,或气血痰饮,宿食郁滞化热,正邪相搏,血行急速,故脉来急数。邪气阻滞,阴不和阳,脉气不续,故时一止,止后复来,指下有力,止无定数。促脉亦可见于虚证,若元阴亏损,则数中一止,止无定数,必促而无力,为虚脱之象。
④动脉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痛证、惊证。妇女妊娠反应期可出现动脉,这对临床诊断早孕,有一定价值。
动脉是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动脉。痛则阴阳不和,气血不通,惊则气血紊乱,心突跳,故脉亦应之而突跳,故痛与惊可见动脉。
(5)虚脉类
虚脉类脉象,有虚、细、微、代、短五脉,脉动应指无力,故归于一类。
①虚脉
三部脉会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
气虚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虚不足充盈脉道,故按之空虚。由于气虚不敛而外张,血虚气无所附而外浮,脉道松弛,故脉形大而势软。
②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细为气血两虚所致,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伤人阳气也见细脉。
③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若无。
阴阳气血诸虚,阳气衰微。
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微则无以充脉道,故见微脉。浮以候阳,轻取之似无为阳气衰。沉以候阴,重取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正气损失,气血被耗,正气殆尽,故久病脉微,为气将绝之兆;新病脉微,是阳气暴脱,亦可见于阳虚邪微者。
④代脉
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脏气衰微,气血亏损,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歇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风证、痛证见代脉,因邪气所犯,阻于经脉,致脉气阻滞,不相衔接为实证。
代脉亦可见于妊娠初期的孕妇,因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一时不相接续,故见代脉。然非妊娠必见之脉,仅见于母体素弱,脏气不充,更加恶阻,气血尽以养胎,脉气暂不接续所致。
⑤短脉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气病。有力为气滞,无力为气虚。
气虚不足以帅血,则脉动不及尺寸本部,脉来短而无力。亦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之脉,应注意其有力无力。
(6)实脉类实脉类脉象,有实、滑、弦、紧、长等五脉,脉动应指有力,故归于一类。
①实脉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证。
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道紧满,故脉来应指坚实有力。
平人亦可见实脉,这是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平人实脉应是静而和缓,与主病之实脉躁而坚硬不同。
②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园滑。
痰饮、食积、实热。
邪气壅盛于内,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故脉往来甚为流利,应指园滑。若滑脉见于平人,必滑而和缓,总由气血充盛,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故脉来滑而和缓。
妇女妊娠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③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诸痛、痰饮,气机阻滞,阴阳不和,脉气因而紧张,故脉弦。疟邪为病,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弦脉。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栾脾,亦觉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④紧脉
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
寒证、痛证。
寒邪侵袭人体,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诸痛而见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激搏之缘故。
⑤长脉
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肝阳有余,火热邪毒等有余之症。
健康人正气充足,百脉畅通无损,气机升降调畅,脉来长而和缓;若肝阳有余,阳盛内热,邪气方盛,充斥脉道,加上邪正相搏,脉来长而硬直,或有兼脉,为病脉。
02相兼脉与主病
相兼脉是指数种脉象并见的脉象。徐灵胎称之为合脉,有二合脉,三合脉、四合脉之分。
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浮数主表热,以此类推。现将常见的相兼脉及主病列于下:
⒈相兼脉:浮紧。主病:表寒,风痹。
⒉相兼脉:浮缓。主病:伤寒表虚证。
⒊相兼脉:浮数。主病:表热。
⒋相兼脉:浮滑。主病:风痰,表证挟痰。
⒌相兼脉:沉迟。主病:里寒。
⒍相兼脉:弦数。主病:肝热,肝火。
⒎相兼脉:滑数。主病:痰热,内热食积。
⒏相兼脉:洪数。主病:气分热盛。
⒐相兼脉:沉弦。主病: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⒑相兼脉:沉涩。主病:血瘀。
⒒相兼脉:弦细。主病:肝肾阴虚,肝郁脾虚。
⒓相兼脉:沉缓。主病:脾虚,水湿停留。
⒔相兼脉:沉细。主病:阴虚,血虚。
⒕相兼脉:弦滑数。主病:肝火挟痰,痰火内蕴。
⒖相兼脉:沉细数。主病:阴虚,血虚有热。
⒗相兼脉:弦紧。主病:寒痛,寒滞肝脉。
03诊小儿脉
1.脉症顺逆:脉症顺逆是指从脉与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脉与症不一致,也就是脉症不相应,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判断疾病的顺逆来说,脉症相应者主病顺,不相应者逆,逆则主病凶。一般来说,凡有余病证,脉见洪、数、滑、实则谓脉证相应,为顺,表示邪实正盛,正气足以抗邪;若反见细、微、弱的脉象,则为脉证相反,是逆症,说明邪盛正虚,易致邪陷。再如,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为顺,说明有邪衰正复之机,若新病脉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脉见浮、洪、数、实,则表示正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2.脉症从舍:既然有脉症不相应的情况,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或为症真脉假,或为症假脉真,所以临证时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肠胃,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液运行,故出迟细脉,是假象,此时当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内,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切诊——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01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②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推、按四类。
2.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02按诊的内容
1.按肌肤
2.按手足
3.按胸腹
胸腹各部位的划分如下:隔上为胸、隔下为腹。侧胸部从腑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少腹即小腹之两侧。
按胸腹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
胸腹按诊的内容,又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部分。
(1)按虚里
(2)按胸胁
(3)按腹部
4.按腧穴
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01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二是邪病轻。
表证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02里证
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引起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病。
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里证的特点也可归纳为二点。一是病位深在。二是里证的病情一般较重。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出现,故详细内容见各章辩证。现仅举几类常见症脉分析如下:
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口淡多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以上所列仅是寒热虚实各里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脉。就热型与寒象看,里证当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热可以是壮热恶热。微热潮热。壮热恶热是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所致。微热潮热常见于内伤阴虚,虚火上炎。寒象表现为畏寒,得衣被可以缓解,此乃由于机体自身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虚生寒的结果。烦躁神昏是实热扰乱心神的表现:口渴引饮、小便短赤是实热耗伤津液。大便秘结由于热结肠道,津液枯竭,传导失司所致。阳气不足者,多见蜷卧神疲,虚寒者即见口淡多涎,脾虚不运者可见大便溏泄。
腹属阴为脏腑所居之处,该部症状:腹痛呕吐,便秘溏泄,小便短赤或清长,均是里病的标志。苔厚脉沉均为疾病在内之征。
[附]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这种关于半表半里的认识,基本上类同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
03表里证的鉴别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0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感谢对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