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一朋友因咳嗽二十多天求诊于余,现症:咳嗽,痰少,色白而黏,咽干咽痒,咽痒则咳嗽加重,口苦,纳可,便溏,日3-4次,无恶寒发热,无头痛,体型偏胖,舌红苔白厚腻,网诊无脉象。
诊断:少阳胆热,痰湿内蕴。
治法:清解少阳,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柴陈汤合升降散加减。
方药:柴胡12黄芩4法半夏10陈皮10
茯苓15炙甘草3蝉蜕9僵蚕12
浙贝母12干姜9五味子9细辛3
射干12
3副,水煎服,日一副
昨日随访,服上方三剂后,咳嗽除。
按语:
该朋友的妻子和女儿曾因咳嗽找我看过,每次均是药到病除,因此对我很是信任。咳嗽二十多天了,想必已经吃过很多药物,因不能缓解,遂求助于余。该朋友没有任何外感症状,当属内伤咳嗽,从症状和舌象分析来看,当属痰湿所致,平素大便稀溏,为脾阳不足,脾虚则水饮不化,生痰生湿,湿阻气机,上犯于肺,则发生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治病当求本,故本案的根本原因在脾,同时又有少阳肝胆的郁热,以小柴胡汤清解少阳,二陈汤加浙贝、射干化痰利咽,《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加蝉蜕、僵蚕祛风止痒化痰,方药对证,三剂而症除,朋友很是满意。
关于本案药物剂量:
因没有发热等外感症状,故此处用小柴胡汤属于借用于治疗内伤病,黄芩用量仅为4克,是因为患者有明显脾阳虚,黄芩苦寒,易伤脾阳,故取小量。同时加大了干姜的用量。因药典规定细辛不过钱,不能超过3克,所以只用3克,效果仍然很好。加大茯苓用量意在加强健脾利湿之功。
本案处方看似糅杂,却用之有理有据,既用到了经方,又用到了时方,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二陈汤出自《合剂局方》,蝉蜕和僵蚕为升降散中的两味药,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小青龙汤中的核心药物,温化寒饮的组合,射干出自射干麻黄汤,浙贝母出自贝母瓜蒌散。
经方与时方本没有好坏之分,用好了都是好方,关键在于使用者,方或者药,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
.4.19于长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