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推荐的中成药,小儿一律遵医嘱。
一、感冒药
1银翘片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口服。1次4~8片,1日2次。
维C银翘片(含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2双黄连口服液
金银花、黄芩、连翘,辅料为蔗糖、香精。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口服。1次20毫升(2支),1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小柴胡颗粒
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可以有效地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开水冲服。1次1~2袋,1日3次。
4抗病毒口服液
板蓝根、藿香、连翘、芦根、生地黄、郁金、石膏、石菖蒲、知母。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口服,1次10毫升,1日2~3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1次)。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二、止咳药
1橘红片
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口服。1次6片,1日2次。
2蛇胆川贝口服液
蛇胆汁、川贝母。辅料为:杏仁、薄荷脑、苯甲酸钠、蔗糖、蜂蜜。
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
口服。1次10毫升,1日2次。
3急支糖浆
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症状者。
口服。成人1次20~30毫升,1日3~4次;儿童1岁以内1次5毫升,1~3岁1次7毫升,7岁1次10毫升,7岁以上1次15毫升,1日3~4次。
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4川贝枇杷露
川贝母、枇杷叶、半夏、桔梗、薄荷脑。
镇咳祛痰。
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口服,1次10~20毫升,1日3次。
5通宣理肺丸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症见咳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口服,1次8~10丸,1日2~3次。
孕妇禁用。
三、祛暑药
1藿香正气胶囊(水)
藿香、紫苏叶、白芷、厚朴、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沉、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口服。1次2~4粒,1日2次。水剂1次5~10毫升,1日2次,用时摇匀。
水剂含乙醇(酒精)40%~50%,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2十滴水
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辅料为乙醇。
健胃,祛暑。
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等不适。
口服。1次2~5毫升,儿童酌减。
孕妇忌服。
3人丹
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罗勒油。
祛风健胃。
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口服或含服。1次0.1~0.2克。
婴幼儿、孕妇禁用。
四、脾胃药
1保和丸
山楂(焦)、茯苓、半夏(制)、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陈皮、麦芽(炒)、连翘。
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口服。1次8丸,1日3次。
孕妇忌服。
2大山楂丸
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辅料为蜂蜜。
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口服。1次1~2丸,1日1~3次。小儿酌减。
3香砂平胃丸
苍术、陈皮、厚朴(姜制)、木香、砂仁、甘草。
健脾燥湿。
用于胃脘胀痛。
口服,1次6克,1日1~2次。
五、补虚药
1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炼蜜。
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次。
2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口服,1次10毫升,1日3次。
3参苓白术丸
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白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健脾,益气。
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口服。1次6克,1日3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