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花粉,柳絮漫天飞舞的时节,不少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都甚为苦恼。
关于鼻炎的现代医学治疗,大家可以在百度上看见,但是关于中医的治疗记载的却相当可以忽略。
那么中医治疗鼻炎的疗效怎么样呢?
今天小师妹整理名中医李友林教授、吴雪梅教授、金庆江教授临床诊治鼻炎经验及医案,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名医李友林
“温润辛金、培本宣通”法
李友林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肺窍不利是过敏性鼻炎病机实质,标本虚实寒热错杂是其病理特征。
他指出,疾病治疗法则的建立,应当从临床实际出发,顺应病机需求,恢复脏腑功能,扶正祛邪。
遂创立“温润辛金、培本宣通”的治疗法则。
“温润辛金、培本宣通”符合“鼻鼽”病机本质,属治本之法。
肺属金,具有主气司呼吸、清虚处高位、喜温润恶燥寒、温通和降为顺,辖顾鼻窍、皮毛、通利为舒的生理特性。
“温润辛金、培本宣通”,依托“甘、温、润、辛、酸”等中药性能,培护肺脾为核心的脏腑之本,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兼顾。
李友林教授处方多以
生黄芪、桂枝、辛夷、麦冬、五味子等。
方解: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为君;
桂枝、辛夷等辛温宣通为臣;
麦冬、五味子等润泽肺体为佐;
甘草等甘温调和为使;
诸药相合,“温润辛金、培本宣通”,整体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兼顾,宣利鼻窍。
较少使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等寒凉之物,防止过凉伤正,使虚者愈虚。
医案一则
患者某,女,39岁。
因鼻塞、流涕、喷嚏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7天就诊。
患者10余年前因受凉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后反复发作,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予以抗过敏药物后症状可缓解,
此后每年春夏之际无明显诱因、或因受凉上述症状即发作,反复发作约10余年。
7天前症状再次发作,初起时流清涕、打喷嚏,目前鼻塞明显,已无流涕及喷嚏症状,已自行使用抗过敏药物,症状有所缓解。
现症见:
鼻塞、鼻音重,不能用鼻呼吸,夜间较重;
无喷嚏、流清涕;
咯黄色块状痰,量不多,晨起时明显,活动后缓解;
双下肢发凉,双外踝处腿部皮肤各有约3cm×5cm大小对称性棕红色斑丘疹,表面有抓痕和血痂,自诉夜间睡眠时或天气较热时有瘙痒。
纳食可,因鼻塞呼吸不畅而眠差,大便不规律,时干时稀。
舌红,苔薄黄,脉细。
方药如下:
生黄芪30g,桂枝6g,防风9g,
辛夷(包煎)6g,干姜9g,
细辛3g,白芍12g,麦冬9g,
五味子9g,茯苓15g,知母12g,
浙贝母9g,黄芩6g,芦根、茅根各12g,
炒枣仁12g,生甘草6g。
七剂水煎服,日1剂
另嘱:
其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并用此方药渣泡脚。
方解:
方中黄芪、茯苓、白芍益肺健脾;
桂枝、干姜、细辛温阳健脾,温阳以化痰,健脾以除生痰之源;
防风、辛夷解表通窍,配以麦冬及五味子敛肺气,并防发散太过,进一步耗伤气阴;
知母善清虚火、养肺阴;
浙贝母清肺中郁热,兼可化痰,二药并用清蕴热、化痰浊;
辅以黄芩、芦根、茅根,加强清热燥湿之效;
炒枣仁养心安神;
生甘草调和诸药。
7日后复诊,患者诉鼻塞较前缓解,但仍交替鼻塞,咯痰症状消失,双下肢皮疹范围如前,色泽变深,丘疹数量减少,
无瘙痒感,纳食可,睡眠较前改善,大便每日1行,不成形。
舌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本虚”凸显,当继续扶养正气,顾护根本,治疗当加强益气健脾。
予上方去黄芩、芦根、茅根,防清热太过,寒凉伤正,增加党参24g,砂仁(后下)6g,炒谷芽、麦芽各12g以健脾益气。余医嘱如前。
7日后患者再次来诊,诉鼻塞症状消失,双下肢皮疹范围明显缩小,无瘙痒症状,
纳眠可,大便每日1行,不成形。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诸症缓解,效不更方。余医嘱如前。经治疗后3周,患者自诉症状消失。
随访1年,患者自诉经治疗疗后1年内无发作。
名医吴雪梅
“肺鼻同治、祛风化痰”法
吴雪梅主任医师发现多数鼻炎患者为过敏性体质
症状以时作时止的鼻痒、流涕为主,易反复发作,常常治疗不彻底,符合风邪挟痰犯肺,鼻窍不利的病机特点。
并基于“肺鼻同治”理论,认为治疗关键在于治肺。
遂提出“肺鼻同治、祛风化痰”的治疗原则。
吴雪梅主任医师以麻杏石甘和辛夷汤为基础方加减,其方主要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白果、乌梅、菊花、辛夷、地肤子、牛蒡子、前胡、胆南星、密蒙花等组成。
方中应用:
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以治肺,
其中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
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选降相,甘草和诸药。
上方加辛夷汤,其辛夷通鼻窍之要药,通鼻窍之功显著,体现肺鼻同治,使寇邪毫无藏身之处。
结合过敏性鼻炎风邪作痒的特点,吴雪梅主任医师认为:
风者当“辛散主治”,故应用菊花、牛蒡子、地肤子开宣肺窍、疏风止痒。
白果入肺经,有祛痰解痉之效。
乌梅收逆气而安肺,降低气道敏感度。
此病风邪之所以留恋不解,因其与痰相交结,是以痰化则风息
故临床上我们选用胆星、前胡、密蒙花等祛风化痰药,使药力更强。
诸药寒温并用,泄中有补,辛开苦降,可使风邪外达,宣降肺气,鼻窍通利。
医案一则
某男、29岁
初诊:年3月6曰
主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史8年,每年春季3~4月份遇冷风或花粉出现过敏症,
症见:
眼痒、结膜充血、流眼泪,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仹头昏沉胀、口干渴,夜间鼻塞影响睡眠质量,纳谷不香,大便略干日一行。
查看鼻黏膜苍白、双下甲水肿。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方药:
生石膏10g、生甘草8g、
乌梅9g、菊花30g、
辛夷9g、白果7g、地肤子12g、
牛蒡子12g、夜交藤15g、前胡12g、
山药30g、炙麻黄4g、杏仁9g、
大枣7枚、胆星4g、密蒙花9g
共七剂水煎服1剂/天,分2次
患者当日煎好后于中午和晚上分2次服了1剂,次日晨起即感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泪、流涕已消失,
仍稍感眼痒、鼻痒、偶有打喷嚏,坚持服完七剂中药后,症状完全消失。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该患过敏性鼻炎皆因风或风寒而复作,风邪犯肺,肺气失宣,则见鼻塞、鼻痒。
一般鼻病新发多偏寒,以上患者既往过敏性鼻炎8~10年,
久病化热,久嚏不止,为宿痰伏肺化热所致,则见口渴、痰黄质黏、大便干;
患者久病及脾,故又兼有肺脾气不足的症状,见纳差、眠差、入睡困难。
肺脾不足,易外感,则又可见颈项发紧、头胀。
故治以麻杏石甘合辛夷汤为基础方加减,以肺鼻同治、祛风化痰。
方解:
方中石膏倍于麻黄以制麻黄温热之性,
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辛夷通鼻窍,患者肺脾气不足,
则予山药、大枣补益肺脾。
配伍夜交藤取其疏风调神之意,亦收佳效。
全方寒温并用,以辛凉宣散治肺为主,切中病机,而收满意疗效。
名医金庆江
“分期论治、序贯治疗”法
金庆江主任中医师针对过敏性鼻炎采用“分期论治、序贯疗法”治疗。
序贯治疗是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注重相。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就如两军交战,患者内存在伏之痰饮即为内贼,内贼与外邪勾结,邪正交争则鼻塞、流涕,
类似发生局部争此时宣肺解表、通利鼻窍即可获胜。
如就诊不及时,正邪交争剧烈可出现鼻塞、流涕、喷嚏时作,伴或不伴恶寒,
外邪入里化热则流黄涕,严重可导致鼻窦炎、中耳炎、哮喘,即战争扩大化,
此为急性发作期,需使用解表清里,通窍排脓方得安定。
金师惯用小青龙汤加减控制病情发作,多配合苍耳子散,通利鼻窍,疏风宣肺。
经药物治疗或正气来复后,诸症减轻,战火渐熄,转为战后修复阶段,此为缓解期,需予以丸药缓补。
金师采用金氏鼻炎丸缓缓图本,
方解:
方中以大剂牛角腮入药,牛角腮为牛角骨质角髓,属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润肺益肾的功效,且多孔似窍,兼能通利耳鼻之窍;
柴胡、薄荷、菊花、蔓荆子、防风、荆芥疏散风热为主,药性平和,祛风不伤正;
黄芩、龙胆草清泻肝经风热以防木火刑金;
辛夷、细辛、桔梗、白芷通窍利咽。
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临床主要用于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
时值酷暑三伏,腠理开泄之际,可用白芥子涂法祛内伏痰邪出体外,驱逐内贼。
过敏性鼻炎夙根为内伏痰饮,当温阳化饮,但根深蒂固,常法难蠲,必须在阳气大盛之伏暑,以温阳祛痰之重剂。
金师临证以白芥子涂法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方中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4味药组成,
等分干燥,在梅雨季前粉碎成细末,贮瓶备用,夏暑三伏敷于患者背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大椎)上。
综上所述,名医李友林、吴雪梅、金庆江治疗过敏性鼻炎根据自身经验均有所心得体会,
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并有所开拓,我们在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根据病机病情的变化临床上参考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