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养生之相傅之官肺脏疾病之哮与肺痈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发作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哮喘分型:

寒型哮喘: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痰清稀,色白或者泡沫状,形寒畏冷,口不渴或者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浮紧。

热型哮喘:气粗息涌,痰鸣如吼,咳呛阵作,痰稠色黄,咯痰不利或者无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采用“伏天”(即入伏后,在初、中、末伏中)穴位外敷中药和内服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外敷中药法用生半夏、甘遂、细辛、白芥子等研末,使用前以姜汁调成膏状绿豆或黄豆大小(视年龄、皮肤坚嫩而定),按主症及病情取天突、膻中、风门、天柱、定喘、肺俞、膈俞、曲池、丰隆等穴,以2cm见方之伤湿止痛膏固定,6-8小时去掉,三伏各用1次;2法用丁香、肉桂等适量共打细粉,每天以黄豆大小量放在脐中,以4cm见方之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更换1次,整个伏天连续应用(皮肤严重过敏者1周用1次);并内服中药金屏汤(补骨脂、炙五味子、沙参、白前、川贝母、山药、炙黄芪、蛤蚧粉等),日1剂。坚持2-3个伏天连续治疗。

寒型哮喘:苏子、陈皮、前胡、川朴各6g、法半夏、桔梗、当归中各8g、干姜5g、沉香3—4g(后下),如体温正常,气虚者加西洋参5g(另炖)。清肺化痰,降气镇哮,加水炖2次,分为午饭、晚饭后服用。

哮喘食疗方:

1、柚皮百合膏:红心柚子1只,百合、白糖各g,将柚子洗净,取皮切碎,与百合、白糖共置锅内,加水煎2-3小时,去渣,分3天服完,连服3剂,润肺止咳、下气化痰;

2、白果汤:白果仁(炒)9-12g,将白果仁加水煎汤,调入蜂蜜服食,每日2剂,敛肺气、定喘咳,治疗支气管哮喘;

3、桑叶茶:用经霜桑叶30g,将桑叶加水煎汤、取汁,饮用,每日一剂,祛风散热、止咳平喘。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首次列有肺痈病名,并作专篇进行讨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指出成脓者治以排脓,未成脓者治以泻肺,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方药,还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辩证施治:

初期及其症状:发热微恶寒,咳嗽,咯粘液痰或粘液脓性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热散邪。

方药:银翘散。

方中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辛凉宜泄,清热解毒;配荆芥、薄荷、豆豉助银花、连翘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桔梗、甘草、牛蒡子轻宣肺气。若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黄稠,口揭者,酌加石膏、黄芩、鱼腥草以清肺泄热。痰热蕴肺,咳甚痰多,配杏仁、浙贝母、桑白皮、冬瓜仁、枇杷叶肃肺化痰。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者,配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成痈期及其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现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千金苇茎汤中,苇茎清解肺热;苡仁、冬瓜仁化浊祛痰;桃仁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之功。如金解毒散中,黄芩、黄连、山栀、黄柏降火解毒;甘草、桔梗解毒祛痰,宜肺散结以消痈。两方合用则具清热解毒,化浊祛痰,活血散瘀,解痰、瘀、热毒之壅滞,以散结消痈。另可酌加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三黄、芦根等以加强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泻热。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甚者,可合犀黄丸以解毒化瘀,犀黄丸中的乳香、没药、麝香,活血消痈,通瘀散结。咯痰黄稠,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浓浊量多,不得平卧者,加葶苈予以泻肺泄浊。胸满作痛,转侧不利者,加浙贝母、乳香、没药散结消痈。临床可根据病症选择红藤活血消痈,赤芍、丹皮凉血散淤,广郁金行气活血,若有咳血或脓血相兼,可用三七粉吞服,溃后脓泄不畅,可加山甲片以逐瘀,疮口久延不敛,可加合欢皮活血疗疮。

溃脓期及其症状:突然咯吐大量血痰,或痰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仍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

方中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散结,为本方排脓之主药,用量宜大;薏苡仁、贝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葶苈子泻肺除壅;白及凉血止血。另可加黄芩、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蒲公英等清肺解毒排脓。咯血酌加丹皮、山栀、蒲黄、藕节、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痈脓排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配山甲片、皂角刺以溃痈排脓,但咯血者禁用。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益气托里排脓。津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可加玄参、麦冬、花粉以养阴生津。

恢复期及其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方中黄芪、太子参、粳米、北沙参、麦冬等益气养阴;石膏清肺泄热;桔梗、薏苡仁、冬瓜仁、半夏等排脓祛痰消痈;白及、合欢皮止血祛腐生肌。低热可酌加功劳叶、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若脾虚食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脾气,培土生金。若邪恋正虚,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反复迁延不愈,当扶正祛邪,益气养阴,排脓解毒,酌加鱼腥草、败酱草、野荞麦根等清热解毒消痈。

民间验方:

用金荞麦根或其提取物金胺醇治疗肺痈,药后效应亦为通过排出大量脓臭痰而得效,是通过容积脓腔壁,起到化学性切开排脓作用,用法可取干药半斤,加水或者黄酒毫升,即两斤半,放入瓦罐中,罐口密封,隔水文火煮3小时,得净汁毫升,过滤加入防腐剂备用,每日3次,每次30-40毫升,一般用水剂,浓痰难排者用酒剂。

龙的传人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正规医院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tz/4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