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整治只解决了流通领域的部分问题,而中药材从种植、生产到经营,粗放式发展的痼疾并没有彻底改变。由于中药材来源缺乏有效控制,加上监管者检验鉴别手段相对有限、检测标准缺失,致使某些中药材生产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制售假、劣中药材,从中牟取暴利。
利益的驱动下一切变得都没那么重要
日前,有媒体曝光,由于使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做原料,很多成品药被检测出较高硫磺含量。硫磺熏蒸浙贝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已经成为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而有关检测标准的缺失,则让这一潜规则发展成为“明规则”。
中药材被爆出安全问题,这不是第一次。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中药材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中药材市场乱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非法加工、掺杂掺假、染色增重、以次充好等违法现象目前仍充斥着中药材市场。
利益驱动是中药材造假的直接诱因,而中药材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小而多,无序恶性竞争,最终形成了中药材市场的乱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
中药材流通——药农、药商、药厂苦不堪言
当看到这些信息时,是愤怒?震惊?惊恐?还是已经司空见惯,一笑而过?这些似乎已经成了中药材流通领域的“潜规则”?劣质劣价的中药材一旦流入市场,不仅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无法更改,也将最终影响患者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据上图,我们不难看出,最繁杂最长的流程就在从农民到药材市场之间。举个简单的例子:新疆霍城县产红花,霍城县的农民把红花卖给霍城县合作社,合作社给到新疆自治区的产地药商,然后在经过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省的区域药商和中间商,最后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的药市商家手里,这样一个流程想必大家会有些画面感;
我们再根据用户类型分析“上、中、下游”的痛点
上游:药农痛点如下:
1、不知道种什么药材好,且存在跟风种植
2、种了药材,却不知卖给谁
3、获取市场价格信息能力薄弱,不知市场价格,同时须承担风霜雪雨之风险。
4、成本不固定,但市场价格下跌,收益则会减少;
5、有货却没有定价权。
下游:药厂对于药厂来说:
1、采购成本偏高,据药材买卖网了解一个药厂一般来说仅有几个采购员,每次采购品种均在几十个品种,如果需要采购三七需要跑到云南文山,采购当归要跑到甘肃岷县,采购丹参则要到山东临沂这样一来一旦有采购计划难以及时有效的采购,并且运费成本偏高。
2、如此,药厂只能选择从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进行采购,汇总起来品质就难以得到保证。
3、同时经常出现样品与大货不一致,导致退货、换货问题严重。
4、由于市场买货混合在一起,订单多为拼集而成需多次质检,成本上升,且拉长采购周期。
我们再来看看药商
中游:药商对于药商而言
1、年年东奔西走,收购药材,幸苦不堪,利润不算太多还承担价格波动之风险。
2、中间流通环节参与者多且繁杂,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多为中间商之间交易,无法确定订单真实性,因此市场多见一锤子买卖,毁单情况严重,缺乏诚信。
3、下游药厂多为后结算,账期3-6个月,挣得钱很多相当于定期白条,资金难以周转为续。
4、部分中药材网站只涉及发布信息,不参与交易,发布信息还需承担会员费,推广费。
5、除此以外不管有没有生意,商铺租金与摊位费高额支出,也让药商痛苦不堪。
6、有很多诚信药商坦言,很多时候更像是挣着白菜的钱,却操着“白粉”的心;
所以,不乏有药商铤而走险,通过掺假使杂获得高额利润,越是活跃的市场,情况越严重,同行之间,开始彼此借鉴效仿。具有“药都”之称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历年位于榜首,影响力可见一斑。
思考难道所有的商家,一开始从事就打算确定唯利是图么?
难道所有的中药材只能通过掺假使杂才是获得利润的唯一来源么?
难道除了曝光,就没有别的方式来解决么?
细数我国从繁荣到富强的历史,从大国到强国的过程中,一直引以为傲全球瞩目的中药材,年的瑰宝就因为目前这样的环境而毁之一旦么?
这些问题,值得留给我们深思!
不过可以肯定,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药材行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长期以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纵观历史,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在流通领域中存在诸多问题,很难保证药材的质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而早在年,康美e药谷经过多地走访调查,根据广大药农药商的需求,投入巨资开发出划时代、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为药商、药农、药厂提供最新的中药材价格和供求信息,拓展购销渠道,提升交易量。
该平台经过国家权威机构对交易的中药材品种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且由于第三方的检测,使得整个中药材电子交易更加科学化、可量化、规范化,由此杜绝了以次充好的恶劣行为。康美e药谷还加大投资,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相关的服务网点和仓库网点,使得中药材电子交易一站式。
买卖药材小程序,欢迎点击咨询!
----------近期热门阅读----------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涨价药材,现在还有没有投资价值?
四川暴雨连连,白芷产新,行情或震荡
中草药适时采收,才能确保药效最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