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经济参考报》报道
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为原料
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
太极集团、通药集团、哈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
多家知名药企或涉其中
据记者调查发现
硫磺熏蒸浙贝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
已经成为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
哪些药品检测发现了硫磺?据介绍,浙贝,别名浙贝母、象贝、大贝母,是一种用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中药材,与白术、白芍等被统称为“浙八味”。硫磺熏蒸的浙贝对人体危害极大。
那么,哪些药品检测发现了硫磺呢?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举报人白某提供的检查数据中发现以下5种药品含有硫磺,它们分别为:
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有限公司生产的橘红丸,国药准字Z,规格为3g×9袋,检测结果为0.6%;
通药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橘红丸,国药准字Z,规格为6g×10丸,检测结果为0.3%;
通药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润肺止嗽丸,国药准字Z,规格为8g×12袋,检测结果为0.2%;
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的金贝痰咳清颗粒,国药准字Z,规格为7g×10袋,检测结果为0.1%;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儿宝泰康颗粒,国药准字Z,规格为4g×12袋,检测结果为0.1%。
据悉,上述5种止咳药硫磺含量检测的依据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硫磺含量的检测标准,即现行有效的卫生部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附录A》,检测机构参照了该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举报人白某送检的西安国联并不是我国官方医药检测机构,因此结果有待官方进一步确认。
同时,记者就上述药品硫磺超标问题不久前分别联系上述4家药企采访,并发去了书面采访提纲,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均未收到回复。
过度使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会是什么后果?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上是这样表述的:中药材及饮片不同于食品,其摄入量相对较少,且经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残留的挥发性二氧化硫,经过药材储存等环节,残留量会进一步降低,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不致造成伤害。
但是,因硫磺熏蒸不代表不会产生问题,这也是国家对硫磺熏蒸严格控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硫磺熏蒸可使药材增色、美白,因此部分不法商人可以以此达到以次充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其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会破坏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也有潜在威胁。
因此,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已有规定,除山药外其他所有中药材原药不能用硫磺熏蒸或浸泡;版《中国药典》删除了一些药材在加工中使用硫磺薰蒸的方法,并逐步开始禁止硫熏法用作漂白、增艳和防虫。年发布的《药典(年版第二增补本)》中,则首次规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严格规定可以使用硫磺熏蒸的药材品种,并指出其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mg/kg,其他中药材及其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mg/kg,超限的中药材及饮片将以劣药论处,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据悉,先解决允许使用硫磺熏蒸的药材仅10种,分别是山药、牛膝、粉葛、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除此之外,任何中药材禁止使用硫磺进行干燥。
在禁硫令下,为什么仍有含硫贝公然流入市场?药企并非不了解采购含硫贝母的危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利用硫磺熏蒸可降低制药成本是主要原因。
据了解,用硫磺对药材进行熏蒸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药物增白,还能达到防霉、杀虫的效果。因为硫在熏蒸过程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本身是一种强还原剂,与药材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可以生成酸,起到防霉、防虫蛀的作用,同时促进了药材的干燥,有利于药材的贮存。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因药材需求量大,为减少时间,降低成本,利用硫磺熏制的品种也不断增加。
正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使用硫磺熏蒸浙贝价格的确可以低很多。据记者调查发现,截至5月4日,含硫浙贝母报价每公斤64元,无硫浙贝母报价则高达每公斤82元。以此计算,每购买一吨含硫贝母,企业采购成本节省元。按每月近吨含硫贝母算,医药企业每月采购成本节省达万元。
事实上,据知情人介绍,由于目前药品采取政府招标统一采购,医药价格压制较为严重,这也是药企千方百计降成本的主要原因。
成品药含硫检测存空白,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国标据了解,二氧化硫是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接触食用二氧化硫残留的中药材,会令人产生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的会危害肝脏、肾脏,还会引起慢性中毒如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还可能提高肺癌的患病率。若中药材中的二氧化硫超过μg/kg,就会使人产生味觉上的不适,能够闻到特别刺鼻的酸味,会引起包括急性咳嗽在内的急性毒性反应。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则认为,二氧化硫类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7mg/kg体重,即一个60kg体重的成年人,每天二氧化硫的摄入量不得超过42mg。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中明确规定,草药及香料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超过mg/kg”,我国有关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标准正是参考了这一标准。
但从记者实地探访交易市场的结果来看,我国标准落实效果并不好。专业人士指出,杜绝硫磺熏蒸浙贝等中药材的问题,除多管齐下从源头加强对采收地或产地加工方法的监管外,当务之急还要在终端加强对成品药进行含硫检测。
由于缺乏国家标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试图对成品药硫磺含量进行送检时遭到了现实阻力。江苏省某省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只是规定了对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硫磺含量标准(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并未明确规定成品药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标准,因此没有检测的依据,且大多数单位也不具备检测手段和条件。
对此,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陈垣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对硫磺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和中药材及其饮片中的残留量均作了明确限制,但成品药品的硫磺含量标准仍是空白,亟待出台国家标准。
业内专家同时呼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快研发出替代硫磺熏制中药材的新方法和药品中含硫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较好满足社会的需求。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片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