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增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保姆杭州

通讯员方赛群吴潇榕

许寿增,年出生,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桐庐县科技特派员,桐庐县农函大分校特聘讲师,桐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是一名从事粮油和中药材技术推广的资深专家。

(图中左一为许寿增)

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的工作对象始终是土地,服务对象始终是农民。给农村党员“充电”,培养年轻一批科技特派员,近年来,结合“党建+科技”,乡村振兴、科技兴农,他带动一方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培养时代“新农人”是他肩扛的神圣使命。他参与和主持省、市、县农业科技项目有十余项,年获评“桐庐县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县基层走亲优秀个人”,年获评“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年获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培训农民:让更多人拿起新技术“掘金锄”

许寿增说,他与农民结下的是“一世缘”。

年许寿增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回桐庐参加工作后,他先后任窄溪农技站长、分水农技站长。九十年代开始在县农技部门从事粮油技术推广工作,后又从事中药材技术推广工作。一晃30多年,如今他已两鬓生白发,依然奔走在桐庐的农村大地上,“三农问题”始终是他最深的牵挂。

多年来,许寿增负责全县五个省级粮油、两个省级中药材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十个省级水稻旱粮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和一个市级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的技术指导工作,为使更多人学会使用新技术这把“掘金锄”,让更多的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他把培养“新农人”当成了自己神圣的使命担当。

培训农民要“接地气”,这是许寿增常说的一句话。

他给农民讲课通俗易懂,农民听得津津有味;他自制的知识本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举例说明,让农民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他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农民种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新技术。还以“让农民教农民”的培训方式,让新技术“落地”时间更快,培训效果也更好,为农民津津乐道。他给农村党员上课,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发展,讲农人故事,议农村经济。

技术推广:倾力打造“田野实验室”

多年来,桐庐积极建立粮食功能区,粮油生产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稻鱼共生”生产模式,成为许多农户立身之“本”。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事关全县农业健康发展、全县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农技人员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许寿增主抓全县7个省级粮油和中药材基地高效技术示范、10个省级水稻旱粮绿色高产创建和1个市级水稻高产攻关的技术指导工作。围绕保障粮油安全,他的团队同事们积极组织实施引进示范粮油新品种30余个。

为使这些引进的新品种,能在桐庐这方土地上丰产丰收,许寿增以身作则,承担起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新品种高产试验示范工作。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品种高产创建试验示范。这是一项艰苦而又“烧脑”的工作,他和团队的同事们不辞辛劳,一年四季心系田头,认真观察新品种长势,用心查看病虫害发生规律,细致指导农民规范种植与管理,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试验示范,许寿增与他的团队终于获得了他们期盼的“成果”:水稻、小麦等粮食产量,分别突破公斤和公斤,创造了桐庐的粮食产量新纪录,集成粮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桐庐县2.5万亩粮食功能区,种粮农户水稻小麦两季作物平均亩产提高公斤,经济效益提高元以上,这为稳定桐庐县的粮油生产、保证桐庐县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许寿增的主导下,桐庐县中药材基地通过实施“轮作”技术获成功的模式还有“浙贝母——水稻轮作;浙贝母——大豆套种;元胡——水稻轮作等几种。轮作中,中药基地的基肥给了水稻大量营养;而种植水稻的水又淹死了虫卵,使草药病害大大减少,使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提高了。

心系“三农”:当好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大哥”

心系“三农”三十余载,许寿增的习惯有点像老农。比如说,他每天出门时,必定会抬头看看天,他说这叫“看天色”。凭这抬头一看,他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未来几天内的天气走势。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观察摸索天气规律,总结出一整套十分管用的气象“土知识”,他说这也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硬功”。

(图中左三为许寿增)

他常年下乡走亲余次,第一时间赶到农户田头解难题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许寿增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一大半是农民朋友的。他还建立粮油、中药材技术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z/1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