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到立冬前,还要经历晚秋的"霜降”节气,"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此时的气候特点是“燥”、“干”和秋风凉气。古语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八月中(西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逐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随着降雨减少,空气越发干燥,这个时候,人们最易患“秋燥咳嗽”。对于这类咳嗽,若治不得法,常迁延数月难愈,这类患者的胸片等影像学无异常发现,医学上称慢性咳嗽,假如原来有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咳嗽病史者,此时更易出现干咳呛作,口咽鼻燥,唇干舌燥,咽痒则咳、或有痰梗咽喉、且越痒越咳,甚至咯血諸证;如原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者,此时随着秋风渐紧,也可出现晨起喷嚏连作,夜间呛咳不止等表现。临床观察,这类病人运用抗菌素、解痉药物、抗过敏药物疗效不显,而中医从清燥润肺、祛风利咽等方药治疗往往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比如:患者陈姓女教师,年方30岁,原有慢性咽炎病史,一到秋令时节,就发作咳嗽,说话则咳嗽加重,身为教师,因咳嗽反复发作不能缓解,连上课也无法进行,甚是痛苦。因此,对于燥咳不要轻视……
那么,造成秋令燥咳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当下时节正处于秋令,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鼻咽呼吸道极不适应这种气候,一旦风燥侵袭,肺失润养,则易于导致肺气上逆作咳(尤以原有慢性咽喉炎或肺虚人群易发)。
因此,一旦秋令患咳,需要明确病因,对确已排除结核、肿瘤等原因者,仅属于秋令燥咳,可以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别采用清润利咽、温润祛风等法治疗,多能获得良好疗效的。
(1)“温燥”咳嗽:
症状表现:干咳、呛咳、咽痒、咽干、口鼻干燥,舌苔薄干少苔,舌质红等“干燥”特征,多见于中秋时节。
代表方药: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桑叶10克、杏仁10克、南沙参15克、浙贝母10克、山栀10克、桔梗5克、生甘草5克。
用法:加水煎服,日2次,服用5-7天;
功效:具有润燥宣肺,止咳化痰作用。
桑叶—疏风润燥;杏仁—润肺降气;南沙参—养阴润肺;浙贝母--化痰散结;山栀--清热除烦;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利咽喉。用于燥伤肺、肺失润养的温燥咳嗽。
(2)“凉燥”咳嗽:
症状表现:咳痰稀薄、口干唇燥、怕冷、鼻塞、舌干而润等既“燥”又寒的特征,多见于晚秋时节。
代表方药:杏苏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苏叶10克、荆芥10克、杏仁10克、陈皮6克、紫菀1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5-7天。
功效: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怕风,咳嗽痰稀,鼻塞,苔白脉弦等。
苏叶—疏风祛寒;杏仁—润肺降气;陈皮—理气化痰;紫菀—温润止咳;前胡—宣肺止咳;百部—润肺镇咳;生姜—温散风寒;大枣—温润养肺。用于凉燥伤肺、肺失宣肃的既燥又凉的咳嗽。
除了辨证服用中药外,还可根据自身体质,选食秋令润肺水果;
梨--润肺止咳,葡萄--润肺祛风湿,甘蔗--润肺生津,柑橘-润肺化痰,润肺食品:如银耳、百合、白萝卜、荸荠、鲜藕、山药等;还可自制一些润肺利咽药膳对防治秋令燥咳具有积极作用。
(1)桑叶菊花茶:
取桑叶10克、菊花10克、青果1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浸泡20分钟,分次当茶饮用。具有润燥利咽作用,可用于慢性咽炎患者秋令久咳、咽痒、咽干、咽痛患者;
(2)沙参百合粥:
取南沙参15克、杏仁10克、百合15克,洗净用纱布包扎,与粳米克一起熬煮成粥,去除药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养阴润肺、去燥止咳作用,适用于慢性干咳、唇干舌燥者;
(3)五汁饮:
取白萝卜30克、雪梨1个(去核)、鲜藕30克、荸荠30克、甘蔗30克,用榨浆机榨汁,混匀食用,每次30毫升,日饮2-3次。具有润肺养阴、去燥止咳作用,适用于阴虚久咳、咽喉干痒、唇鼻干燥、痰粘如丝、甚至痰中带血者;
(4)姜枣饮:
生姜5克、大枣10克、紫菀10克,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加蜂蜜30毫升冲服,日饮2次。具有温肺润燥止咳作用,适用于晚秋凉燥表现干咳久作、受凉加重、鼻塞、怕风者;
(5)萝卜山药炖乌骨鸡汤:
取白萝卜30克、山药30克,乌骨鸡(去毛内内脏,洗净)1只,加适量水共炖至鸡烂,加适量食盐即可食用。具有润肺健脾、止咳化痰作用,又适用于老年人久患咳嗽、咯痰不尽、气短乏力者;
(6)雪梨止咳膏:
取鲜百合克,银耳克、秋梨3只,玉竹60克、白萝卜60克、南沙参克、鲜藕60克、川贝母50克、橘红50克、胡桃肉60克、杏仁克,上药加水煎煮3次,去渣取汁,加入冰糖、蜂蜜适量慢慢收膏,每次2-3汤匙,日服2次。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润燥之功,适用于各类慢性久咳、阴虚肺燥者。
注意事项:在饮食起居上还需摄生,由于秋令慢性燥咳多由于阴虚失濡所致,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辛热食物:花椒、辣椒、韭菜、大蒜、葱、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品以及火锅、油煎烤制等,以免加重秋燥症状;有过敏病史者螃蟹海鲜等也不宜食用,以免引起过敏致咳。另外,由于秋凉温差加大,要及时注意气候变化,以防感冒诱发凉燥咳嗽。当然,针对秋凉还应遵守“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太早穿过多衣服,需要适度进行耐寒锻炼,增强防感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