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69694.html
上次说到中药记忆需要对比记忆,这样效率更高也更好理解中药,所以本文列举了常见功效相似20对中药功效主治区别,供大家参考。
1.麻黄与桂枝
两药均能发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及风湿痹痛。常相须为用。
麻黄辛散苦泄,重在宣肺以平喘、利水,为发汗之峻剂。
桂枝辛甘助阳,重在通阳、温通经脉,发汗力弱,故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可使用。
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2.桑叶与菊花
两药均具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功效,常相须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肝阳眩晕,肝经风火上升之目赤肿痛。
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能走肺络。润肺,凉散肺燥,则用桑叶。
菊花平肝之力较胜,兼能益阴,治肝风上扰,多用菊花,且能清热解毒。
3.升麻与柴胡
皆轻清升散,作用相似,亦常相辅而用。
升麻宣发阳明肌腠之邪,升举脾胃阳气。
柴胡宣散半表半里之邪,表证不分寒热广泛使用,又能疏解肝胆抑郁之气
4.知母与石膏
皆能清肺胃实热。
知母苦、甘、寒质柔,主在清润。肺热燥咳,治须清肺润燥者,多用知母。可滋阴降火,用于肾阴虚,虚火亢旺。
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肺热实喘,治须清宣肺气者,多用石膏;
石膏治实证,知母可治实证和虚症,二药一重清解一主清润,故阳明气分燥热伤津之症,常相互配用。
5.黄芩、黄连与黄柏
均能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黄芩走上焦,湿温病退壮热
黄连走中焦,治湿热泻痢(黄连配木香)
黄柏走下焦,湿热黄疸淋证
清热泻火:黄芩长于泻肺火而解肌热
黄连长于泻心火而除烦热
黄柏长于泻肾火而退虚热
清热解毒:黄连清热解毒力稍强
此外,黄芩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可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
6.金银花与连翘
均能清热解毒而具清透表里之特点,既能清里热,又能透表邪。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及痈肿疮毒,两药常相须使用。
金银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又清心胃热毒,疏散表邪优于连翘。且可清热解暑,凉血解毒止痢。(热毒血痢:金银花,白头翁,马齿苋)
7.芒硝与大黄
大黄偏于攻下
芒硝偏于软坚润燥
二药合用,攻润相济,共奏泻下润燥,通腑泻热之功效。
8.火麻仁与郁李仁
都能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常相须为用。
火麻仁甘平油润,平和而有补虚之功。
郁李仁苦降油润,兼能下气行水,无补益之性。
9.羌活(解表药)与独活(祛风湿药)
功效相似,常配伍使用。
羌活气味较烈,发散力强,直上巅顶,横行肢臂善治上部风邪;
独活气味较淡,性质亦较和缓,长于治身半以下筋骨之风湿,而发散表邪的作用则不及羌活。题眼:外感风寒挟湿表证
若一身尽痛,则羌活、独活同时应用。
10.附子与干姜
同为祛寒温里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力强,长于温肾阳,兼能温中,用治中下焦寒证。
干姜温中暖胃力强,主在温脾阳,兼能温肺化饮(细辛,五味子,干姜),用治中上焦寒证为主。
附子无干姜不热。
11.附子与肉桂
相同:均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祛风湿,肉桂温通血脉)
附子有毒燥烈,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偏于气分;
肉桂作用和缓,能走能守,能理血调经。肉桂偏于血分。寒凝血淤
12.肉桂与桂枝
两药同出一树,皆有温营血、助化气、散寒凝之作用。
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
13.橘皮与青皮
本是一物,一老一嫩,一高一低,一缓一峻
青皮系未成熟者,味苦辛芳烈而性降泄,偏疏肝胆气分,兼能消积化滞。(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橘皮为已成熟者,味辛微苦而升浮,偏理脾肺气分,长于行气健胃,燥湿化痰;
若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者,二药又常相须并用。
14.谷芽与麦芽
均具消食健胃作用,主要用于米面薯芋食滞证及脾虚食少,常相须配伍。
麦芽消食力强,兼有回乳消胀及疏肝解郁(微弱)功效。
生麦芽:消食健胃;炒麦芽:回乳消胀
谷芽功似麦芽而力缓,故能促进消化而不伤胃气。
均含淀粉酶加热易破坏
15.大蓟与小蓟
性味甘苦、凉,入心、肝经,均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作用及降压作用。常相须为用。
大蓟散瘀消痈之功强于小蓟。
小蓟兼有利尿作用,治尿血、血淋尤宜。
16.川贝与浙贝
均有清肺化痰,散结消肿功效。
川贝苦甘微寒,润肺清燥,止咳功良,适于肺燥干咳及虚劳久咳;
浙贝味苦开泄,性寒清火,善清肺中实火,化痰散结,适用于外感咳嗽,痰火咳喘及疮痈瘰疬。
17.半夏与贝母
均为治痰要药
半夏温燥辛散,主入脾胃。适用于寒湿中阻所致的寒痰湿痰,又为止呕要药;
贝母归肺经,性寒清润,主热痰燥痰,且能散结消瘰疬。
半夏有毒,贝母无毒
18.麝香与牛黄
均为开窍之要药:牛黄性凉,能清心豁痰,
麝香性温,善通经散结。
又皆为痈疡之良剂:牛黄功偏防腐解毒,用于破溃腐烂之症;
麝香长于活血消肿,适于初起未溃之时。
凡瘀血凝滞者,用麝香而不用牛黄。至于中风痰迷惊厥,或热病神昏抽搐,两药又常相配伍,得开窍醒神有赖于麝香,而豁痰定惊,则恃于牛黄,这是两药同中之异。
19.白术与苍术(化湿药)
同为健脾要药
白术苦甘性缓,补多于散,能止汗,以补脾益气为主。
苍术辛苦性烈,散多于补,能发汗以燥湿健脾为主。
脾弱虚症,多用白术健脾;脾湿实症,多用苍术以运脾;若脾虚湿困,欲补运兼施,则宜二术同用。
白术健脾,苍术燥湿
20熟地(补益药:补血药)与生地(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均有滋润生津作用,用于阴虚内热及消渴等证。
生地苦甘寒,滋阴力稍逊而清热凉血、生津除烦之力较胜,且滋腻性小。
熟地味甘性微温,功专滋补,为补血、滋阴之要药,并能补精填髓;但其滋腻碍胃,每与少量开胃之砂仁或陈皮同用。
SUMMER#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