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的典故
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
(转引自《植物名实图考》)
贝母是百合科植物,一种生长在地下的鳞茎。主产于我国浙江省和四川省,产于四川省的称川贝母,产于浙江省的称浙贝母。
贝母是中医常用药材之一,具有解热、散结、祛痰、镇咳等作用。
多用于因肺机能减退造成的咳嗽、咽干、淋巴结核和恶性肿瘤及乳痈等症的治疗,很早以前,中医师多认为其具有神奇的疗效。
距今多年前的唐代,开始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江南有个叫江左赏的地方,有一商人,经营着一个很大的买卖。
有一天,左手腕上受了点儿小伤,当时,他并没有介意。
没过几日,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疮面,上膊部肿得很高,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剧痛难忍,脓血从已经裂开的疮面处流淌着。
虽治了多日,但仍不见效,身心都变得憔悴了。
请了几位医生给予治疗,也全然无济于事,一点效果也没有。
由于剧痛,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起居生活,身体一天天地变得衰弱了。
有时他求别人在伤口上浇上一些白酒,使伤口一时被麻醉,趁此机会,吃一些食物。然而麻醉感一过,还是难以忍受的剧痛,这些天来,都是如此渡过的。
有一天,商人遇到一位四处行医的郎中。郎中说将草木、金属矿物等药材试着用用,观察疗效。
于是他买了各种药材,耐心地一种一种地试用。
商人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试用了数十种药材,仍没有任何效果。
可是当试用到贝母时,疮面开始出现了收敛现象。并且疮面一点点地变小。
商人非常高兴,找来芦苇棍儿,插到伤口中用来排脓。疮面终于结痂,没过几日,伤口完全好了。
江南的一些地方,贝母是使母子平安的药材,并且有这样一个故事。
江南某地有一妇人,虽已生了三胎,可却都死了。而且分娩后,产妇几乎不能呼吸了,急得婆母和她丈夫非常苦恼。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占卜的巫师,挑着担子,从她家门前走过。
这时,老婆母看见挑着担子的巫师,急忙叫住了巫师,求他给她儿媳算算命。
巫师进屋后,问了她儿媳的生辰八字,然后从担子里拿出了看不清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手里摆弄计算着,其间脸上露出令人难以捉摸的表情。
然后煞有介事地开口说道:“你儿媳是属虎的吧,虎是以羊、狗、猪等物来充饥的。
而她所生三子,正好是属羊、猪、狗的。
因此,他三人全被虎吃掉了。”
“如此说来,如何是好呢?”老婆母插问道。
巫师用手捋着蟹爪式的胡须,说道:“是啊!办法是有的。
下次她再生孩子时,让你儿子先把她藏起来。
然后把婴儿抱在胸前,一直往东走,走到海边。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虎怕水呀,如果到海边后,再在海边停留几日,虎一见海也就不再追了,这样过不了几日,老虎也就自然地走了。
这样做,虽说是苦了做父亲的,但是能保住孩子呀。”
转年,第四子又诞生了。他们立即按照巫师所说的去做了。将刚出生的婴儿抱起来就往外走。
但是抱着婴儿还没有走出村子,婴儿就夭折了。
老婆母得知后,气得都要发狂了,大骂那害人的巫师。
最后又大吵大闹,要儿子与媳妇离婚。
儿媳听到伤心地痛哭起来,家中又一阵的骚乱。
只有这一个儿子的老婆母的家庭,更急得乱成一团,不知所措。
正在此时,有一郎中从他家门前走过,听到老婆母的怒骂声和妇人的哭泣声,止住了脚步,向邻居们打听着……
郎中也不敲门,推开门来到屋里,郎中看到一妇人脸色土青,坐在床上流着眼泪哭着。来到妇人面前,细细端详,转瞬之间,他发现这妇人已患了重病。
“你是否生产下婴儿后就不能呼吸了吧?而生下的孩子立刻就死了吧?
这是因你得了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原因。
别再哭了。你们也别再着急,我能帮助你治好你的病,让你生个健康的孩子。”郎中慢慢地对他们说道。
郎中经过长时间的诊脉,证实了病情。这时已转悲为喜的儿媳妇,急忙下床来,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向郎中三拜九叩地求郎中为她医治。
老婆母和她儿子将原先巫师的事,对郎中讲了,并对他产生了信任感。
郎中用命令的口气对老婆母说道:“快让你儿子去采药来,所采之药,其叶细长,茎端带花,花暗紫色,刨出的地下茎,就像我们吃的蒜一样的鳞茎。快去将药采来!”
老婆母的儿子数日间都按郎中的吩咐去采药。然后将药洗净,用水煎煮后,让妻子服下。
过了近三个月的功夫,因每日连续服药,儿媳的脸色又恢复了姑娘时代的红润和富有光泽,体力也得到了恢复。
没过多久,儿媳终于又怀孕了。时隔十月,生下了十分健壮的男孩。
这次没有使他们失望。孩子出生后,每日都大声地哭着,大口大口地吸吮着母奶。
这家终于喜得贵子,使家庭气氛一下子充满了阳光。喜悦,欢乐,老婆母尽管缠足脚小,但仍每日抱着孙子在屋里走来走去……
出了满月后,老婆母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子,携带礼品,前去郎中家道谢。
郎中高兴地接待了他们,寒暄过后,他们向郎中打听起有关药名的事。郎中对他们说道:“其实,药效是知道,只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这时早已笑逐颜开的老婆母,抱着孙子,对郎中说:“先生,我给它起个名字怎么样?”
“啊!那可太好了!”
“这种草药,帮助了我儿媳,让她生了个胖胖的大宝贝儿子,我看取这个‘贝’字,再加上‘母’字,合起来就是‘贝母’,先生,您看如何啊?”
于是,救了这个家庭的草药,就以贝母命名了。在此以前,只是被称为“苦菜”或“苦花”。
自从发生以上的故事以后,贝母的名字一直延续使用至今日。
贝母的功效贝母入药较早,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中品”之药,并有“空草”之名,在《本草纲目》以前的医药文献中,只统称贝母,未明确分立川贝母与浙贝母之名。
直到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始有“川贝为妙”之说。
如从历代医家所描叙的有关贝母产地、形态及附图来分析,实际上早已包含了百合科的川贝与浙贝以及葫芦科的土贝母。
由于贝母产地的气候、水性、土质的差异,导致了贝母的性味、归经、功效各有不同。
如川贝母偏于补偏于润,故虚咳者宜。
而浙贝母大苦寒,降痰开郁,清肝火,除时气烦热,治疗痰热蕴肺之咳嗽、喉痹、痈疽、乳痈、肺痈、一切痈疽肿毒。
其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母之清降之功强数倍。
新疆贝母产于天山,其山高而寒凉,四季积雪不化,地质肥沃,水性寒而滑利,故止咳之力最强。土贝母则偏重于散结毒,消痈肿,善治瘰疬痰核及乳痈。
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软坚散结功效,但其疗效的高低与服用方法至关重要,该药入丸散则效宏,入煎剂则不能充分发挥药效。
山西学者田吉生曾从古代文献中统计分析后得知,贝母入药古来即以丸散剂为多。
代表性方剂如桔红化痰丸、二母安嗽丸、养阴清肺丸等。
二母安嗽丸其功能以清肺化痰、止咳定喘为主。临床主治虚痨久嗽、春秋举发,咳嗽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等症。
桔红化痰丸其功能以止咳、化痰、定喘为主。临床主治虚热咳嗽,气促喘急,痰涎壅盛,胸膈满闷等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