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气营血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

编辑推荐语

一则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典型案例,治疗上从卫气营血辨证入手,条理清晰,具有启发意义。[摘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1例。记述该病例病情变化中的中医思辨与实践过程,详细分析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各阶段的治则治法以及遣方用药原则。MAS病情发展变化与温病理论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有相似之处,提示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可以对MAS进行有效的辨证论治。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继发于风湿性疾病的一种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危重症。本病临床罕见,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本例患者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初期以高热来诊,结合相关检查确诊为SLE,治疗有效,之后出现与病情不符的发热、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结合骨髓涂片等检查确诊为MAS。在西药治疗的同时,中医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最终救治成功,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病例摘要

女,19岁,因“反复高热1个月,面部红斑半月”于年12月3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淋雨后出现干咳、流涕、发热,无寒战,体温38.5~39.7℃,于当地治疗效差,仍高热。半月前出现面部红斑,于我院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症见:发热,最高体温39.4℃,无恶寒;颜面部广泛红斑,伴轻度瘙痒、疼痛,光过敏;咽痛,咳嗽,夜间加重,偶咳少量黄黏痰;口干,吞咽固体食物无需用水送服,无眼干;脱发,乏力,时有心慌;全身肌肉酸痛,腰痛,手脚发凉;无口腔溃疡、无关节痛,纳眠可,二便调。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9.4℃,心率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6/65mmHg(1mmHg≈0.KPa),面部红斑,雷诺征(+),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右侧颈部可触及1枚直径约0.5cm的淋巴结,质软,压痛,活动度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舌绛苔黄,脉滑数。

辅助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4.78×/L,中性粒细胞3.59×/L,淋巴细胞0.89×/L,红细胞3.24×/L,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5%,血小板×/L;尿常规:白细胞13.2↑,潜血(++),尿蛋白(-);免疫系列:ANA1:胞浆型,抗Smith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低分子量核糖核蛋白/Sm(+),ds-DNA(-);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肝炎系列:Sp-抗体(+++);血沉mm/h;C反应蛋白24.4mg/dL,补体C3:0.73g/L;丙氨酸转氨酶42U/L,天冬氨酸转氨酶U/L,白蛋白27.2g/L;肌酸激酶U/L,乳酸脱氢酶U/L,α-羟丁酸脱氢酶U/L;甘油三酯2.87mmol/L,总胆固醇2.98mmol/L,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处于正常范围;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9.7s,纤维蛋白原4.62g/L,D-二聚体3.13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1.13mg/L;胸部CT提示右肺支气管炎;腹部彩超提示胆囊炎。

2诊疗经过

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反复高热起病,出现了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光过敏、溶血性贫血、抗核抗体及抗Smith抗体等阳性,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临床协作组(SLICC)于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官方杂志发表的SLICC-SLE分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阴阳毒(气营两燔);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肺炎,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上西药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40mg静滴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头孢米诺抗感染,并配合保肝、抗凝等治疗。中药处方:石膏30g,知母12g,黄芩12g,栀子12g,水牛角粉30g,金银花20g,连翘15g,柴胡9g,蜜紫菀15g,清半夏9g,薏苡仁20g,甘草6g。水煎服,共7剂,日1剂。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6d后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3℃,并逐渐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神昏谵语、烦躁不眠,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12月16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0.35×/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57%,红细胞2.22×/L,血红蛋白57g/L,血小板×/L。提示三系血细胞均明显受损。生化:甘油三酯升高至3.62mmol/L;铁蛋白ng/mL。骨髓穿刺涂片:噬血细胞2%;NK细胞活性1.32%,CD25为U/mL。复查肺及全腹CT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感染及肿瘤后,确诊为SLE继发MAS。中医诊断:风温病,证属热入心包,阳明腑实。处方:连翘15g,知母15g,黄芩15g,栀子12g,石膏45g,茵陈30g,枳实12g,厚朴12g,酒大黄10g,瓜蒌45g,牡丹皮15g,赤芍15g,地骨皮30g,薏苡仁20g,化橘红12g,浙贝母15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西药先后给予甲强龙mg×3d、地塞米松40mg×3d、甲强龙80mg×7d、丙种球蛋白20g×5d静脉滴注,瑞白μg×3d皮下注射。1周后复查相关指标,较前均明显改善,同时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好转,可正常饮食,大便日行一次。患者仍有低热,体温最高为37.3℃。兼有身疲乏力、少气懒言,偶有腹部胀满不适,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诊断:风温病,证属余热未尽,气阴亏虚。处方:金银花24g,栀子15g,石膏20g,青蒿20g,地骨皮15g,生地黄15g,麦冬15g,五味子6g,化橘红12g,薏苡仁20g,枳实12g,厚朴20g,甘草6g。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西医治疗激素改为泼尼松每天60mg口服。年1月8日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年1月10日顺利出院。出院1周后复诊体温已恢复正常,现患者规律门诊复诊,激素逐渐减量至泼尼松每天20mg口服,病情稳定。

3分析与讨论

3.1辨证思维过程及中医对SLE继发MAS的认识

纵观整个病程,患者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院前,其表现的证候特点为:发热、恶寒、身痛、咳嗽。与卫分证表现基本吻合。第二阶段即入院后初治阶段,其证候特点为:壮热、恶热、不恶寒,口渴喜饮、咳吐黄黏痰,斑疹隐隐,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本阶段证候符合邪入气分、营分的表现。叶天士《温热论》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据此,以石膏、知母、黄芩、栀子、水牛角粉清气凉营;柴胡配合金银花、连翘透热转气;薏苡仁、化橘红、半夏、紫菀健脾化痰。第三阶段即治疗中期患者出现MAS阶段,其证候特点可以概括为: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腹胀便秘,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此阶段比较符合风温病阳明腑实、逆传心包的表现。因此治疗上进行了调整,石膏加量至45g,加用连翘配合知母、黄芩、栀子清心凉营;以调胃承气汤之大黄、枳实、厚朴、瓜蒌通腑泻热;赤芍、牡丹皮、地骨皮凉血活血,继以薏苡仁、化橘红、浙贝母健脾化痰。第四阶段即疾病后期,其证候特点为:低热夜甚,兼有身疲乏力、少气懒言,偶有腹部胀满不适,舌红苔少,脉细数。当属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的表现。治疗上减石膏为20g,配合金银花、栀子、青蒿、地骨皮以清解余热;生地黄、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化橘红、薏苡仁以健脾化痰;枳实、厚朴以调畅气机。患者整个疾病过程符合风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通过采用卫气营血理论进行辨证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过程,与单纯西医“以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环孢素三药联合为基本,诱导治疗为1~8周,结束后还维持治疗32周”的冲击方案相比,减少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避免了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的发生,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张鸣鹤教授认为SLE患者素体肝肾阴虚,日久化火,内火燔灼,复感热毒之邪,入营入血,属中医学蝶疮流注范畴。此病多具备温病的起病急、热象偏重、伤阴化燥等特性,“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因此我们借鉴温病之卫气营血理论,认为发热、面部广泛红斑、舌绛为邪气留于气营两分的表现,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透热养阴为总纲,不同体征为目,分而治之。MAS目前并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亦无相关中医论述。MAS与SLE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医诊治可参考SLE。但MAS病情更重、变化更快、病死率更高,且易出现神志病变,其病情特点较符合风温病的表现,治疗过程中更应注意“保胃气”“存津液”。

3.2西医对SLE继发MAS的认识

本例患者入院的表现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于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经抗炎、免疫抑制、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体温短暂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发热,血液系统损害严重,三系均明显减低,脾大,同时伴有甘油三酯升高及纤维蛋白原降低、铁蛋白明显升高、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CD25水平升高及骨髓涂片可见噬血细胞,满足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于年修订的继发MAS诊断标准的全部8条(满足5条即可诊断)。符合SLE继发MAS的诊断。成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SLE最易发生MAS。学者多数认为SLE患者存在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导致过度分泌炎性因子,产生大量自身抗体造成组织损伤,是MAS的发病基础。

3.3本案诊治难点与体会

本例患者为初诊SLE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在未撤减激素、无合并新发感染的情况下出现发热、肝功能损害加重、血液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降低等表现,而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升高,病情变化与SLE病情并不符合,后经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提示我们在SLE患者出现上述表现且与病情不符合时,需警惕继发MAS的可能。治疗难点:本例患者为SLE继发的MAS,两者临床表现有诸多重叠之处,同时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差、后期又出现严重粒细胞缺乏及贫血,加之大剂量激素的使用使患者存在高度的感染风险;在确诊MAS之前围绕究竟是SLE病情爆发还是合并重症感染,或合并血液肿瘤性疾病等可能的情况完善了相关检查予以排除,并结合后续检查结果才最终确诊;患者同时存在的脾大、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及铁蛋白明显升高均是预后不良因素。体会:在风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与病情不符的发热、血细胞减少等情况需警惕继发MAS。“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临床治疗MAS等“热病”时,可结合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有利于准确把握病机变化;重视“存津液”“保胃气”,可为患者保存生机。本文虽为个案报道,尚不能提供系统详实的中医辨治规范,但仍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1期责任编辑:丁彦敏

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p/7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