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精粹丨伍炳彩运用温胆汤经验第

北京专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598844.html

各家荟萃

伍炳彩运用温胆汤经验

余晓清1,伍建光2,侯美英1

1、江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医院

关键词:伍炳彩;温胆汤;中医药疗法

伍炳彩教授是我院名老中医,临床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他善用成方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其中温胆汤就是他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和胃清胆之功。伍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现略举一、二介绍如下:

1心悸

马某,男,78岁。心慌胸闷1年余,近日因情志不舒而加重。

症见: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偶有心前区隐痛,不思饮食,口粘口苦,睡眠欠佳,小便微黄,大便不通,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时有结代。

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异常T波。

中医诊断:(1)心悸;(2)胸痹。

辨证为痰瘀互结、心神被扰。治宜清热化痰、活血安神。予温胆汤加减:

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10g,琥珀3g(冲服),三七粉3g(冲服),夜交藤15g。7剂。

二诊:心悸明显减轻,胸闷略减,口粘感消失,纳增,睡眠改善,仍感大便不畅,小便平,舌苔渐退,脉弦、偶有结代。上方加郁金10g、枇杷叶10g、杏仁10g、火麻仁15g。7剂。

三诊:患者诉胸闷显著减轻,心悸偶作,饮食、睡眠皆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平,仍觉气短乏力,舌质稍暗、苔白,脉沉。上方去琥珀,加生晒参10g,继服7剂。

四诊:患者诉心悸消失,胸闷缓解,后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按:《血证论》曰:“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可见痰邪内扰,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原因。本例心悸,有典型的痰热内扰表现,如胸闷、口粘、纳呆,苔腻等;除痰邪外,还兼有瘀血,心前区隐痛、舌质暗都是瘀血的表现。

故治疗应从化痰活血入手,选用温胆汤加味。方中法夏、茯苓、陈皮、竹茹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丹参、琥珀、三七活血化瘀,夜交藤养心安神。全方共奏化痰活血、养心安神之功。

二诊时因胸闷改善不显,故加用郁金、枇杷叶理气宽胸,这是伍老常用的药对,治疗胸闷效果颇佳。再加杏仁、火麻仁润汤通便,治疗便秘。

三诊时出现气虚症状明显,故去活血化瘀的琥珀,加用生晒参益气以扶正祛邪。

2瘿病

陈某,女,52岁。自述两年前发现脖子增粗,并伴有心慌、汗出、失眠等症,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经用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显,后求伍老诊治。

症见:颈粗瘿肿,眼突,面红,心悸,汗出,心烦易怒,失眠,纳可,二便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查FT3、FT4均高于正常。

中医诊断:“瘿病”。辨证为气郁痰结。选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处方:

柴胡10g,白芍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浙贝母10g,僵蚕10g,生牡蛎15g(先煎),夏枯草10g,黄连6g,夜交藤15g。7剂。

二诊:药后诸症明显改善,瘿肿见消,纳可,二便平,仍觉汗出较多,舌苔渐退,脉稍数。上方加浮小麦30g,继服14剂。

三诊:瘿肿明显消退,症状大有改善,纳可,二便平,舌质红、苔薄,脉稍数。后去黄连,加酸枣仁10g,继服。以前方加减治疗两月余,临床症状消失,复查FT3、FT4、TSH基本正常。

按:瘿病多由于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旺侮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日久形成痰浊内蕴,湿痰随经流注,汇集于结喉而成。治疗应以解郁化痰、软坚散结为法。故选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

方中黄连、半夏、茯苓、竹茹清热化痰,柴胡、枳实理气解郁,僵蚕、浙贝、生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化痰消瘿。其中僵蚕配浙贝是伍老常用的软坚散结之药对,夜交藤养心安神,甘草和中。全方共奏理气化痰、软结散结之功。后因出汗症状明显,故加用浮小麦、酸枣仁养心敛汗。

3失眠

李某,女,45岁,反复失眠两年余,每晚仅能睡1~2小时,中西药治疗均未获效。

症见:精神疲惫,头晕头痛,心烦易怒,不思饮食,口苦口粘,时有咽痛,小便黄,大便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寸脉浮。

中医诊断为失眠。辨证为痰热扰心。方选银翘马勃散、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

银花10g,连翘10g,射干10g,牛蒡子10g,马勃10g(布包),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酸枣仁15g,川芎6g,知母10g,夜交藤15g。7剂。

二诊:能入睡4小时以上,诸症明显减轻,称药极灵验,咽痛消失,仍觉饮食不振,二便平;舌质红、苔薄黄,脉稍弦。守上方加炒谷麦芽各10g,继服7剂。

三诊:诉可睡6小时以上,诸症缓解,后用归脾汤以善后。

按:失眠虚证多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实证多以痰、火、食积内扰心神为要。本例失眠,查其病历,前医多从滋阴养血、安神定志为主。何以效果不显?细辨其症,发现本例失眠并非虚证,而是痰热扰心的实证。胸闷、纳呆、口粘、苔黄腻、脉滑等,都是痰邪内扰的表现;又见面红、口苦、咽痛等症,说明热邪很盛,并从寸脉浮可以确定邪在上焦。故用银翘马勃散清上焦邪热,温胆汤清热化痰,酸枣仁汤养血清热、除烦安神。全方合用能起到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的功效。二诊时,因食欲不振改善不显,故加用炒谷麦芽健胃助消化。三诊时,病情得到控制,从舌脉可以看出邪气已退,故改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扶正固本。

4胃痞

张某,女,54岁,自述患有慢性胃炎十余年,间断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好时坏,近日因病情加重而来就诊。

症见:脘腹满闷,痞塞不舒,嗳气呕恶,不思饮食,口苦口粘,大便不爽,小便平,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胃痞”。辨证为痰热中阻、升降失调。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和中,方选四逆散、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减。处方:

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黄连6g,半夏10g,全瓜蒌15g,陈皮10g,茯苓10g,竹茹10g,紫苏6g,香附10g,炒麦芽15g。7剂。

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呕恶已除,嗳气偶作,纳增,近日出现两次反酸现象,余症皆平。舌苔已退,脉弦。守上方加乌贼骨10g、浙贝母10g,7剂。

三诊:药后症状消失,稍觉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健脾行气以善后。

按:胃痞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的中焦气机不利、失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满闷胀的一种自觉症状。本例胃痞,是由痰热中阻、升降失常所致。故采用四逆散调理气机,小陷胸汤合温胆汤清热化痰。方中柴胡、枳实、紫苏、香附行气消痞;黄连、瓜蒌、竹茹清热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白芍、甘草、炒麦芽柔肝润脾、消食和胃。后因患者出现反酸现象,故加用乌贼骨、浙贝母以制酸。伍老在治疗胃痞时,喜用香附配紫苏行气消痞,乌贼骨配浙贝母制酸,这是他临床常用的药对,疗效颇验。

原载:《江西中医药》年4月第4期

编辑王智慧校核周晟芳总编审包克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jj/9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