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选讲33(贝母)59、贝母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牡蛎这味海里的贝类,中药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啊!
高山上找的,平原上跑的,海里生的,都可以用药,都可以疗人疾苦,在于你善不善用而已。
从牡蛎四大特点,我们得出它四种功效,中医需要一定逻辑推理能力,跟文学功底就能学得更好。
以前上大学时,有些文科的学生,也有些理科的都学中医,我们发现大家各有长处。
文科的语言能力较强,他们读估计,理解古人心意比较到位。
理科的诊断辩证思维比较灵活,逻辑推演能力比较强。
你不要以为学医只是文科的事,其实你文理兼通,更有助于领悟医理。
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讲的,首先牡蛎质重下沉,生于海中,它能够引浮躁之气,下归于肾,所以可以重镇安神。
故而你在病人脉象虚亢,偏数,烦躁难眠时,在汤方里头加点牡蛎,就有助于把神往下收。
我们常在酸枣仁汤里头加龙骨、牡蛎,可以加强安神重镇治失眠的效果。
这龙骨、牡蛎就像一颗定心丸,它能让你慌乱的神志镇一镇。
所以我们面对一切疾病,首先自己的神要能镇得住,现在很多病人一谈及病苦,腿就软了,神就散了,这病治起来就难了。
这神不单是疾病向愈的重大标准,更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因素,可以再众多原因里头,神应该排第一位,它比饮食睡眠还重要。
没有个长寿老人,他是神散气浮的。
59、贝母2但是我们现在跟以前山野之人对比,那是完全不同。
以前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系其心,无机械乱其神,所以延年。
现在大家习惯了快速的城市生活,饮食很少有节制的,起居很少正常的,心态很少平和的。
这样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是非得失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誉之年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
这样扰闹不休,所以多病,生活质量不好。
对比古今跟健康还有疾病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身体素质好不好,看你的神。
就像同样两个开车的人,一个气定神闲,他的车很耐开,开得很平稳,你做着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而另一个人刚开始学时,惊慌失措,担惊受怕,开的时候,极不稳定,就算教练坐在里面都不安心,这样车就容易被搞散。
大家看,同样的车子给不同人开,完全是两种使用寿命结果。
原来车子用得多久,决定是用车的人,用车的人就是车子的灵魂,是车子的神,而你身体能使用多久多好,也在于你的神。
所以为何碰到各类疾病,但凡有神散气乱者,我们先不管其他的,要先帮他安神定志,神志安下来,百病也安下来,五脏也安下来。
为什么呢?
心主神明,心胃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明则下安,心动神散,则五脏六腑皆摇!
等以后我们提到一些安神之药时,再跟大家重点讲讲安神定志的重要,神志不定为什么会加重病情。
59、贝母3
当然牡蛎以它金石之个性,善于平肝潜阳,在高血压,阳亢,阴虚的病人里头,我们常用它来潜阳。
因为亢盛时一个气血并走于上的象,牡蛎正好是一个下沉之象,以下沉来对治上亢,正体现中医阴阳学说的特点,这叫上越者,下收之。
就好比风筝在上面飘得太高,我们就在下面加一个下拉的力,这样就不会被飘走。
同样你气血飘上大脑太厉害,如果及时收不下来,就容易中锋偏瘫。
故一般四五十岁的病人,你一摸他脉势上越得很厉害,赶紧要给他上点龙骨、牡蛎,因为长期上越的脉象,会导致心浮气躁,面红耳赤,睡眠不安,一派上焦充血之象。
这样的人脾气刚硬,别人的话一般听不进去,如果不及时收下来,随时都会中风。
所以在高血压病患里头,也会常用到牡蛎。
第三方面是牡蛎善于软坚散结,因为它味咸,咸者善于软坚,善于散结,我们前面跟大家讲海藻昆布这些药物时,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味道受大海环境的熏陶变得咸了。
所以它具备有能软能散的个性,故而一些身体长包块,痰火纠结在一起的,我们都可以再辩证汤方中加牡蛎、瓦楞子、海藻或昆布,目的是帮坚结软化掉。
但同时要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为什么?
因为只有气血流通得畅快,那么这些坚结被软化后就能够被搬运彻底。
-----------------------------
中医的后期调理当以健脾和胃为主导,脾胃功能一定要强大起来。
因为脾主肌肉,周身上下肌肉的生长都要禀气于脾胃。
所以脾胃功能好,身上的伤口就修复得快,而且把疤痕也消失得快,脸上的痘瘢也退得快,甚至手术过后的伤口也恢复得快。
这都是强大脾胃功能后,气血推陈出新快速地表现。
我们现在治的一例糖尿病患者,拇指头都烂了,就是因为长期酗酒,伤了脾胃,酒有容易停留湿热,湿热下注,所以一方面脾虚,一方面湿浊粘腻,所以上口恢复得非常得慢。
这就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伤口难以修复的道理,一在于湿浊重,二在于脾胃功能退化。
中医好就好在你领悟了一个道理后,比如脾主肌肉,那么你各类肌肉创伤长得不够快,不够好的,你都可以从脾切入保养治疗。
所以治唇部脱皮,治脸上痘痘留下的斑,以及治手术后的疤痕,更有治疗跌打损伤后期的调复,还有种种皮肤病,这些看起来是不同科的问题,中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常人只是看到不同科目,琳琅满目,但智者却要抓住这复杂的疾病表象,从而理顺出一条共通的规律,脾主肌肉。
所以可以异病同治,不同的病都可以遵循同样的治疗思想,保健养生之道。
所以你想让伤口创伤恢复得快,就注意保护脾胃莫折腾脾胃,这个帖子里头,我们提到很多保护脾胃的观念大家可以去看,这里面保健养生之道都是相通的。
大家不要看是别人的问题,就不关自己的事。
其实健康的建议,就像逆耳良言一样,人人都可以服之。
那些能够在疾病中挺过来,而且活得绘声绘色的,没有一个不是善于逆该劣习,并且换一种感恩付出,喜乐的心态生活的。
-----------------------------
十八反,最早见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到底反是不是一定不能连用呢?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
可见相反相悟的药,未必完全不可同用。
甚至古人有时还利用相反相激的道理,就连《儒门事亲》书中还记载通气丸,利用海藻配甘草。连张仲景甘遂半夏汤里头同用甘遂、甘草治疗停痰留饮,现代引用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都有较好的效果。
在大学时,我们有一个学弟,他肝区痞胀多年,吃了不少疏肝理气的药,效果始终不理想。
后来他找到一个老中医,老中医给他用了人人参配五灵脂,加入常规的疏肝理气方中,他一想十九畏歌中,不是讲到人参最怕五灵脂吗?
现在这方子把相畏的药统在一起,这方子能喝吗?
老中医笑笑跟他说,像这类肝气痞胀的,他用这个思路治疗了不少。
结果这学弟吃完后,肝区痞胀大好,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这种相反相激相互激荡的表现,反而把郁结处炸开,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好比如乱石挡道,你推不动,结果用炸药把它炸碎后,然后这些碎石你就容易清理了。
关于这方面的用药经验,大家先不要急着去研究,先守规矩再破规矩,你如果常规的都用不好,反常的就不要轻易去用,虽然说在钢丝上有人去行走,但刚开始大家必须要不断修炼平衡感,积累经验。
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到以后我们慢慢再来谈一些。
-----------------------------
瘤者留也,是气机留结的产物。
从另一个侧面里头,也反映肝主疏泄功能下降。
大家既要看到有形的病理产物,也要看到无形的气机升降流通。
既要看到耳根下长的瘤子,更要看到整个的气机状态。
这就是为何中医一个疏肝散结的方子,既可以上治头痛,下治膝关节痛,中间治乳腺增生,肋软骨炎,胃胀,甚至稍微加减变化一下,还可以治疗甲亢,脖子长瘤,以及子宫肌瘤。
所以不懂中医的人就很疑惑,你们中医怎么这样,一个方子加加减减,治疗这么多种病。
我们前面跟大家讲,满架葡萄一根藤,千叶一枝干。
如果是因为气机郁结,你不管是脖子上的瘤,乳房上的增生,子宫里的肌瘤囊肿,胃里面的胀痛,膝盖上的麻痛,甚至头部上的胀痛。
这些上中下不同部位的疾病,只不过是气机郁结在不同地方所结的果而已。
中医通通称之为肝气郁结。
大家要学会辩证肝气郁结,一般病人左关脉弦硬或独大,或硬结入豆,越硬说明堵塞越厉害。
这类病人一般脾胃急躁,容易产生偏见,别人的话不容易听进去。
平时要么容易生闷气,要么就直接愤怒发出来。
所以总而言之,要疏肝理气,才能减缓病症。
这时大家就要多 大家要多多思考,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电视看多了,暗耗的阴血很多,阴血能够载气,气机能够帅动阴血,当阴血不足,就像河流水少,船就不容易动,就容易搁浅留结,所以我们常用养阴顺气法,如一贯煎。
第二饮食过用辛辣,过于咸,过于油腻,这些东西都是黏着,容易浓缩血脉的,大家看,为什么清淡的水流得很快速,没有瘀滞没有阻力,但粘稠的水液,流行就很缓慢,所以血液粘稠的病人,往往气机容易不顺,容易累,容易缺氧,更容易堵塞。
所以这类病人要清淡饮食,把饮食淡下来,肝脉就没那么弦硬了,我们曾经叫一个病人彻底把油盐见到平时的一半,他笑笑说,吃了十天,感觉到像回到老革命时代闹饥荒一样,但这十多天下来,他脑袋清爽了,脾气也没那么大了,血压一量,掉了十几点。
如果病人这样清淡饮食,我们再用药,效果就更快,因为吃过咸过油的,会让血管硬化,肝气郁结,管道堵塞,都是跟用药疏泄来做悖功。
所以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常常用增液汤加减。
第三无事爱生闷气,心中常有小事不能开展。
如果病人舌下静脉不曲张,嘴唇不紫暗,但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如果舌下静脉曲张,唇偏暗,就用血府逐瘀汤。
当然这两方面的基础是要建立在肝脉弦硬郁结上,这样有郁散郁,疏泄气机,起到中医所谓的郁者达之,结者散之的道理。
大家可以多展开思路来分析,那些原因会导致肝气郁结,这里不是教大家偏方秘方验方,也不是帮大家开方治病,而是要大家在这帖的基础上,学到一种分析的思维,学到一种见病知源,多问为什么的中医整体观。
这样你看什么问题,都容易看到本质,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只有在本质上去调,才能够渐渐把疾病纠正过来。
-----------------------------
看帖要懂得抓住重点,就像看病要懂得抓主证一样。
你如果不懂得擒贼先擒王射人下射马的道理,精力四处分散, 所以要多回归心性,我们见到很多咽炎食道炎,支气管炎胃炎的病人,大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寸脉上越,但一些摸起来不明显,那是因为上越久候,气血被拔得不够用,所以才瘪下去,参隐隐还能够觉察到上越之势。
是什么制造了咽炎支气管炎,胃炎呢?
上越的脉势,那是什么制造了上越的脉势呢?
急躁的心性。
所以人要懂得过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不是说慢就输人,你不要跟别人比,自己舒服,才是最好的。
现在很多人拼命地跟外面比较,却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要,五脏六腑它需要一种缓和从容的气机运行状态。
但你想想每天你心意识停不下来,却是在干扰脏腑气机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跟病人说,没心没肺的人好治,不起是非没有太多闲话的病人好治。如果一个病人一坐在诊台前,话都比我们还多,停都停不住,这个病就没那么好治。为什么呢?
因为你病了就要停下来休息,就像车子没油或者坏了,你要停下来,才能给你加油给你修理啊!
你如果都不能停下来,那么别人的药物怎么能够进去帮你呢?
而很多人认为把手头工作放放就是停下来,把学习计划缓缓就是停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停下来,真正停下来,是心无杂念,心不焦虑。
即使你每天应对很多事物,你的心静如止水,那么你在干活之中,也是像在休息,这叫终日俗物纠缠,终日逍遥法外。
如果你一直心高气傲,心性上越,那么药物只是暂时帮你痰浊压下来,炎症降下来,但随后又会因为你上越的性格,上越的脉势,把身体的痰湿炎症带上来,降不下去。
所以反复咽炎,支气管炎的病人,除了要远寒凉,少食冰冷之物外,更要注意心气平和,少语言,少论是非,这样气降则浊阴降,心平则痰饮平
-----------------------------
任何时候你接触了正知正见,迅速去养成健康的习惯都为时不晚。
关键是要立马践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调整饮食重要,但调整心态更重要。
要娃子是夫妻双方的事,医院去请医生检查或用药治疗。
而平时你更要注重 现在这个时代,不孕不育越来越多了,所以试管婴儿也越来越多,为什么高新科技,发达到这地步,人们连最正常的生养都办不到呢?
大家看为何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反而负增长呢?
很多东西已经不单纯是医学层面上的了,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生养是人之常情。
病莫病于无常。
现在绝大部分人都饮食无节,起居无常,思虑无度,喜怒无常。
没有一份祥和的心态,跟规律的生活,那么你的身体,天天就像地震海啸台风暴雨那样,你想想地震带,人敢不敢去居住呢?
火山口人能不能在那里安心生存呢?
常发海啸的地方,出台风之处,能不能繁荣昌盛呢?
所以一种地方,能够繁衍生息,这个地方一定风调雨顺。
一个人能够传宗接代,繁衍出好的娃子,这个人体内一定心平气和。
所以《菜根谭》上说,疾风骤雨,禽鸟戚戚,和风细雨,草木欣欣,是以天地不可以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我们常拿《了凡四训》送给前来求子的病人,有些病人看后启发很大,因为这里面是袁了凡他自己如何通过逆改劣习,改变本来无子的状态,从而获得多子多福。
这本书以前是书香门第的传家之宝,里面有一段关于论述求子的反思过程: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所以人要怎么提高自己修养,从哪里开始调整,这本传家之宝里头,提到不少可以借鉴的智慧。
59、贝母
而牡蛎还有涩精受虚寒之功,治疗滑脱的疾病。
上治自汗盗汗,下治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只要跟虚不收敛相关,皆可用牡蛎涩以固脱。
牡蛎是贝类的壳,它为了自保,就带有强大的收敛封藏之气,能够藏精气而不泻,它不独能涩精止遗,就连五脏六腑精华外散,它都以能收敛固涩之力,能够把精气巩固住。
这里还要跟大家提到,龙骨、牡蛎配对,治疗痰饮上逆,这方面功效,鲜为人知,但临床上却非常好用。
古人称龙骨、牡蛎乃治痰之神品,可不是一般凡庸之品,它对于老痰顽痰,甚至痰结成包块往上冲的,都可以以降气之功,引痰浊下堕。
古人认为天下无逆流之水,人身不可以有倒上之痰。
因为痰时浊阴之物,痰应该归六腑,应该出下窍,你如果脏水还往源头上灌,往五脏上反逆,那问题就大了。
这叫浊阴上逆,就会生百病,怪病多由痰作祟,各类奇奇怪怪的病,如癫痫,大都跟痰相关。
痰往心脑上面冲,人就多奇难杂症,这时我们用牡蛎配龙骨为治痰之神品,大家要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机理来之痰的?
它是通过把你脉势往下降,就像高屋建瓴一样,从上而下,降本流末,这样气降则痰降,痰降则神安病轻。
所以张锡纯也特别推崇用龙骨、牡蛎来配对治痰。
至于如何充分发挥牡蛎的配伍使用,大家有空再看看《得配本草》,里头提到:
牡蛎得杜仲,止盗汗。
得玄参,治瘰疬。
得柴胡,消胁下硬满,肠中痛。
配大黄,消痈疮。
配地黄,涩精止小便。
配鳖甲,消肋下积块。
估计现在大家学习了牡蛎的四大功用,还加一个降气治痰之神效,一共有五大用途,那么大家再去看古籍的一些推论记载,还有今人的运用报道,都能够看出个所以然了吧!
我们下面来看贝母这味药。
59、贝母5
前面我们提到过浙贝目,现在讲的是川贝母。
川贝能清痰止咳嗽,同时宽利滋润心肺气机。
贝母这味药估计大家都听说过,为什么?
因为小时候我们燥咳上火时,家里总会脉来蛇胆川贝口服液,或者是含有川贝母的止咳药膏药水,喝喝咳嗽就好些了。
可见贝母乃止咳化痰之要药,通畅阴虚燥火咳嗽少不了它,但是有一种咳嗽反而不宜用。那就是湿痰,为什么?
因为不管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都是偏凉的,你本身水湿重,就要以温药来和之,你本身是寒咳湿咳,应该以用温药,反而用寒药凉药,不正如雪上加霜吗?
讲到贝母时,先要跟大家讲讲川贝跟浙贝的区别。
大家都可以止咳化痰,为什么川贝母就价格高昂,浙贝母就便宜低贱呢?
原来现在大药厂都用川贝母来制止咳药水,同时川贝母产量又极低,这样物以稀为贵,价格就慢慢贵起来了。
而且川贝母更适合于婴幼儿,因为它味道平和,不想浙贝母那么苦,所以把川贝母研成细粉,半点蜂蜜给小孩子吃,小孩子非但不拒绝,他如果真是燥咳的话,还喜欢吃。
而浙贝母就不同,味苦泻火之功更速。
但并不是说它价格不高,效果就不好。往往相反,这些至贫至贱的药物反倒有奇功,为什么呢?
59、贝母6因为浙贝母更适合于一些痰结成包块的瘿瘤瘰疬里头,像前面我们讲牡蛎时,跟大家提到消瘰丸,就是玄参、牡蛎配合贝母。
这样软坚散结,化痰泻火之功就更强。
所以攻击痰结包块,川贝母不如浙贝母。
补虚润燥,平调疾病,浙贝母又不如川贝母。
所以说,古人认为甘补苦泻,因为川贝母味道偏甘,能够滋润补肺,润肺止咳,对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都可以用。
但浙贝母味道偏枯,大家知道,苦能泻,它善于走泻痰热,所以痰热表现得亢盛厉害的咳嗽,我们往往选择清热散结之功更厉害的浙贝母。
去年秋天天干地燥时,有不少人肺中就咳,一伸出来,舌红苔少,一片干燥之象。
燥者润之!
你就要选择一些润燥止咳之药。
有个病人燥咳了一周都美好,他买了含有贝母的川贝枇杷膏,效果不理想。我们跟他说,有时候你自己配置雪梨川贝水,比外面买的既便宜效果也好。于是叫他用一个雪梨,配合10克川贝粉,隔水炖服来一起吃。
想不到吃两次就好了。
可见中医认为,燥者润之,真是真实不虚的医理。
为什么选雪梨呢?
秋天梨子上市,这时正是它润燥之时,你身体需要什么,大自然早已为你安排好了。
所以吃应季的蔬菜瓜果对身体更好,不要以为那些反季节的食物价格高,就一味那好,其实最普通平常的蔬菜,才是最养人的。
《阴符经》上说,食其时,百骸理。
按时令结气盛产的,就是你身体最需要的。
59、贝母7这里有一点要跟大家提到,川贝尽管是止咳化痰之要药,但它疗效的高低,跟你使用的方法相关。
一般煎汤效果没那么好,把它打散制成丸剂效果更强。
所以古代用贝母来入药,大多一丸散居多。
所以大家如果用煎汤效果平平时,可以尝试直接把贝母研成细粉,然后当成药散子来用梨子蜂蜜水冲服,这样也简单易行,更能起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有些老年人一到秋天就燥咳得厉害,你如果喜欢中医,还可以自己配制川贝雪梨膏,当然市场上也有得卖。
熬成膏方,润肺效果更好。
你就用两三斤的雪梨,配上二三十克打粉的川贝母,再用半斤蜂蜜作为原料。雪梨榨汁,同水一起熬至浓稠,然后一起方如贝母的细粉,跟蜂蜜搅拌而成。
每次一两调羹,取它滋润胸肺的效果。
所以《药性赋》上说,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利用贝母既能够清走痰浊,还可以滋润心肺的作用,来去治疗各种秋燥肺咳嗽,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因为燥热引起的哮喘,皆可以贝母雪梨膏滋润之。
59、贝母8
当然你还可以做成贝母丸,你用贝母粉跟白砂糖制成丸子,也是古人用来消痰止咳嗽而利心肺的,用这弹丸当成糖来含,含服过程中你可以吞咽很多唾沫去滋润肺部,比你直接饮用贝母雪梨膏还要强。
为什么呢?
古人认为你的口中唾液,就是你的金津玉液,你吞咽的行为,就是金水相生,下润肺肾的动作。
你想想,为什么唾液要成为金津玉液,大家想想,现在燕窝卖得那么贵,它不过就是金丝燕的唾沫铸成的。
如果你懂得每天吞咽咽唾沫,那么你每天都是在自饮燕窝,自润肺肾。
古人又把这口中唾液称为长生酒,所以修养生术的人,为什么容颜润泽,毛发乌黑呢?
原来他们有个习惯,就是舌顶上腭,等口水充满时,分为几口徐徐咽下。
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
这里顺便再跟大家提到,一些养生的小招法,孙思邈认为人体要长寿,每天可以做些小动作。
他归为五个方面。
即面宜常搓。
发宜常梳。
齿宜常叩。
津液宜常咽。
气功吐纳宜常练。
有一位高寿老人,行动利索,反应敏捷,比他小二十岁的后辈都眼花耳鸣,腿脚不便,便向他请教养生之术。
老人说,我有一个习惯,叫千口一杯饮,就是每天晨起对着东方太阳,把一杯温水分为数百口,小口小口地像吞唾沫那样,一点一点咽下。
刚开始不觉得此法有何异乎寻常,但几个月后,人体荣光满面,精神焕发,腿脚有劲,思维灵活。
于是一直修炼到现在。
59、贝母9
大家看原来灵丹妙药不在外面燕窝鱼翅,而在自身金津玉液,你只要善于搬运修炼保养,那么你身体就会日渐强大。
古人说津液乃一身之宝,宝聚则为富人,宝散则为贫人。
你看现在很多人急于表达,巴不得说很多话,说话过程中就在把津液往外发,所以他老觉得精气神不够用。
而另外一种人,人贵语迟,他有领导风范,平时深思熟虑,言语以减少为直接,从不多说话多耗气,平时也多吞咽,这样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可见你生活中一个小惯,就会造成身体的巨大差别。你一方面懂得保养,又懂得节制消耗,那么你身体就越来越好。
而你只懂得消耗,又不懂得保养,那你身体就会越来越差。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肺部咳嗽,那么多人皮肤没有光泽,因为这都是缺乏津液去滋润啊!
《黄帝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大家看,最大的美容秘方都在这里,是什么让你皮肤受到熏陶,身体精血受到充养,皮毛得到泽润呢?
是什么让你皮肤像清水芙蓉,天然雕饰那样呢?
不是你的化妆品,而是你个人的津液,你懂得保养津液,就是最好的美容圣品。
59、贝母10我们看现在很多女孩子,一方面又啃瓜子,吃燥火之物,一方面又喜欢源源不断地谈是论非,这两方面就是在毁容。
为什么呢?
冰冻断人种,烧烤毁人容。
你这些煎炸燥火之物,就会让皮毛变得不水灵,你每天言多耗气,巴不得一口气讲十句话,那么气就会虚,津液就会少。
气虚津液一旦不够,身体脏腑为了自救,就会把皮肤毛发的精华,通通撤回五脏,把这些能量用来给你讲话消耗,最后结果女孩子头发也容易掉,面也容易长皱纹,生痤疮,毛孔也变得粗大,这都是一派缺乏津液的表现。
所以我们都要从滋润心肺,保养津液入手,这时开源节流,就是最好的养生。
什么是开源?
千口一杯饮,是不断地吞咽津液,炼化津液。
什么是节流?
少论是非,少说话,心中少一分着急,体内就多保存一分津液。
这样你的来源不断地增加,你消耗的又日渐减少,就像你工资在不断地涨,而你又懂得勤俭持家,你的财富就在不断地上升。
可见开源节流,是打理财务的办法,同时更是保养身体的办法。
可惜现在世人只以外在财宝为宝,却不以自己身体精气神为宝。
不知道上药三品,精气与神。
灵丹妙药,自身就有。
而古人说,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
所以善养生的人是反过来,他不以外在财宝为宝,而以自身精气神为宝。
你把经营外面世界的法则移到自己身心来开源节流,同样适用。
现在那么多商界精英,最后搞得重病缠身,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轻身重财,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外面去,很少有把精力收回来,好好经营身体的。
如果把他们的精神智慧,放出十分之一二,来经营锻炼身体,那么他们的身体足够他们用到老年去。而事实却相反,他们就连十分之一的精力,都没有放到自己的身体里面来。
你们看有多少能够每天就腾出一个小时来运动小跑,放开一切杂物,手机电话干扰,让身体好好地疏通放松呢?
正因为没有疾病才那么肆无忌惮地生长出来。
所以不是疾病可怕,而是大家对身体漠视,对身体不够重视,这才是最可怕的。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桔梗这味药。
-----------------------------
为什么现在得湿疹体臭脚气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先不要问如何去治疗,先要问为什么以前你不得,现在得了呢?
为什么以前少人得,现在越来越多人得了呢?
当代医学认为是由真菌等病菌感染引起的,那为什么以前有那么多病菌,人们就不普遍得湿疹脚气脚癣呢?
如果真是真菌引起感染的,那么你要再往前多问一个环节,是什么原因引起真菌感染呢?
为什么经常穿拖鞋的人,脚没那么容易臭,经常穿皮鞋束起来的,脚就容易臭呢?
这就是一个湿邪下注的过程。
湿邪一下注,你如果每天能赤脚在黄土地上走个半小时,打打地气,晚上睡觉都舒服些,脚也没那么臭浊。
可见现代很多人,自己把自己关闭起来,没有去释放湿气,一个人要想要健康,不可能完全不受空气饮食情绪污染,关键是你在面临这些污染时,已经受创了,这时该如何去疗伤去排浊,这时中医告诉你要给邪以出路。
所以赤脚功爬行功的设计,就是专门对治当代人饮食空气情绪污染,身体不能够很好地释放这些浊气压力的。
我们每天看完病人,讲完课,整理完医案,讲稿,以及答疑解惑,必须到田里去,一方面先赤脚锄草,另一方面还要爬一段黄土地的陡坡,都是赤着脚干的,上下都有一公里多。
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人心脑的压力很快得到释放,所以我们亲自体验到好处后才敢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如果大家也是脑力劳动者,平时缺乏运动的,那么适当的接地气,对你身体来说,那是非常需要的。
所以脚气不是来折腾你的,而是提醒你,身体需要回到自然中去挥洒挥洒,疏放疏放,接接地气,说明你跟大自然绝缘太久了,你的脚需要跟大地亲密接触。
当然这只是通过运动锻炼,一方面来排泄身体的浊气,还有另一方面靠饮食,饮食要吃一些粗粮,你看糙米它带点薄薄的外衣,中医认为这层外衣有很好的利水排浊的作用。
为什么呢?
以皮走皮,所以植物的外壳外衣,大都能够走肺,能通调水道,肺与膀胱别通,所以浊水能够下利膀胱,排出体外,人体会变得轻松,浊气会变少。
有个脚臭的病人,我们看他肺脉亢盛,知道他每天动用心意识太厉害,我们知道在公司单位里让他去练赤脚功爬行功,这样不现实,除非像我们藏在深山老林里才能够成为现实。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叫他加强版金鸡独立,什么叫加强版金鸡独立,就是在金鸡独立的基础上,把鞋脱了,找一盆黄土甚至带些沙石站在上面,这样靠重力的作用,能够让这些沙石黄土按摩脚部,人体脚部有不少重要的脏腑反应区,这样把气血都往下引,浊气通通能够被这些沙土石头吸下来。
同时我们还给他开了杏苏五皮饮,为什么呢?
这都是一派宣降肺气的药,如何能治疗脚气呢?
因为病人肺脉不降,这时肺主皮毛,你得把他皮毛的浊水,收到膀胱排出体外。
同时还有第三方面建议食疗,叫他早餐吃些糙米薏苡仁,因为病人平时腿脚沉,舌苔偏白腻,体现他身体始终,因为湿重,脚部臭气才加重。
所以中医治脚部的臭浊,始终离不开治湿。
这样前后调了半个月,他说身上两年多的脚部臭浊去掉七七八八。
我们跟他说,接下来可以不用吃药了,你只需要天天有那半小时练练功,用加强版金鸡独立,平时偶尔吃吃糙米粗粮,这样身体湿浊有个出路,就不会瘀积在身体,成为臭浊的来源。
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大家要借助一个病,来想到这个病背后的时代意义。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腿脚沉重,我们医生走在大街上,都有一种观察世人独到的视野。
一方面看他的神情面貌,另一方面还要看他的体型体态,还要看他走路的姿势。
所以很多病人一进入诊室来,其实他还没伸出手给你搭脉,你都开始诊断了。
而不是等到搭完脉再细细问才开始,比如你看到病人走进来,都拖泥带水,你就能够初步判断他湿性重浊,所以腿沉,加上湿阻气机,阳气不够,所以动力不足,故而你心中就有升阳除湿一个法度生出来。
然后你进一步还要确诊,看脉象是不是濡缓,看舌苔是不是白腻,问病人是不是容易疲倦昏沉,以及病人自己的感受。
大家要想这个话题,由脚气想到湿气,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湿气偏重?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得不重视,现代人吃的米面白白净净的,以前人还会带一些粗糙,其实健康的吃法,是回归粗糙,这就是为何现在粗粮满头越来越受人欢迎。
我们这山村里有个老者,养过鸡做过实验,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些用白白净净的大米养的鸡佷容易得软脚病,腿脚不利索,也容易生病。
而那些掺杂了稻谷以及米糠之类粗粮喂养的鸡,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这米糠不就是米的壳吗?
大家想想,壳能够利水走水,那么纯粹性的米仁,不就容易留湿吗?
这正是造物者造出来阴阳两面对立统一之道。
所以大家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何缺乏吃这些米糠的鸡,腿脚会湿气重爬不动。
现代人很多被表面想象迷惑了,以为最白白净净的米仁才是最好的,反而看那带些黄皮的糙米,认为那不够漂亮,这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你偏重于买什么,商家就给你卖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商场就偏重于利益导向,缺乏健康的导向。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学生们腿脚都没有上世纪那些学生轻快。
中医认为你腿脚要轻快,脚下的湿气一定要少,膀胱一定要通利,身体阳气气化一定要足。
当然这不全是一个粮食的问题,还有以前没有冰箱,现在人们更多吃了生冷之物,以及反季节的瓜果,这都是让身体寒湿留滞的原因之一。
大家要展开思维,多去发现疾病的真相,疾病的本质,这样你再日常生活中就多了一盏健康的启明灯。
在你身体湿浊偏重时,就懂得吃一些糙米或薏仁粗粮来排湿轻身。
-----------------------------
站桩是一种以静制动的养生方式。
现在很多人身体懒动,心意识又妄动,完全违背了养生之道。
正确的养生是身宜常动,心宜常静。
所以你入山去就能见到养生。
观水之道,身宜常动入流水。
观山之道,心宜常静入泰岳。
山水对应的是人体的身心世界。
但现在很多人是在静坐站桩,而心灵却像陀螺那样转个不停,没有达到理想的站桩效果。
所以我们常建议病人,不如直接去劳作,即使做做义工,直接用感恩的心去生活去付出。
这样在你汗水外流的同时,你也给病气浊气一条出路,不会憋在身体里面。
所以大家常看我们在山里头,帮老农锄草种地,便笑我们。
我们常跟他们说,劳动不是庄稼的需要,而是我们身体的需要。任何一天,我们都少不了劳动。
所以大家以其另僻时间找幽静之处站桩,比如在公司里多帮同事干点杂活,帮领导干点粗活,在学校里多帮教室打扫一下,在宿舍里多搞几次卫生,在家里多收拾一下凌乱的卧室客厅。
有时你在收拾家居的同时,就是在收拾你的身心。
在清楚外在垃圾的同时,也在扫你心灵的垢积。
所以我们常跟那些来问站桩问太极的病人说,你们还没有到站桩练太极的时候。
古人说,功夫全在推磨扫地,挑水担柴。
如果你日常生活中都懂得真正心灵的需求是清静,是感恩是付出的话,那么你行住坐卧都是一种优美的桩。
如果不懂的话,在公司单位里跟同事计较,另外又在山林里站桩学清静,这样不背道而驰吗?
所以真正练功不是去安排时间,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所以大家要知道劳动付出是身体每天的一种需要,出出汗,不幸苦,喘喘气,不劳累。
纠结在那里,心像开运动会一样,那才真叫折腾,才只有在不断付出之中,才能感受到生活之美,感到身体的病气在流失,身体的真气在运转充足。
-----------------------------
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人体正常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血暗耗得厉害,身体就容易烦热,就像车子水箱水暗耗掉了,来不及加,整个车子就会很热。
阳虚则外寒,就像冬天车子发动机没发动起来,所以就是凉的。
发动一段时间,开动之的车子就会热些。
怕冷有多方面原因。
比如纵欲阳虚会怕冷,我们常看到一些病人,夏天也穿着皮鞋娃子过来,一摸尺脉沉迟,手也凉冷,再看眼上有黑眼眶,就知道个大概,要么长期熬夜,要么纵欲。
又比如喜欢吃生冷瓜果,冰冻啤酒,身体脏腑的阳气,用来煮这些凉冷之物,中和掉了,阳气不足发到肌表上来,就会怕冷,所以这种人容易感冒得鼻炎,容易受风冷。
又比如有些妇人,一紧张或者生闷气,把阳气闭在胸中条达不出来,手脚也会凉冷。
昨天还有一个妇人,连看医生都觉得紧张,手部发凉,这样明显就告诉你要懂得帮她疏肝,条达肝气,帮她缓缓急。
当然关于怕冷还有很多原因,但总的不离阳气不足,气机不条达,你要进一步去分析哪种行为习气伤了你的阳气,是哪种不良习惯让你气机郁结不外达,见病知源很重要。
中医治病求本,你如果连本源都找不到,就难以真正挖其根。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3(滑石天门冬)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3(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1(知母)
年药考
随着年的药考结束年的复习的钟声即将敲响顶级名师+顶级配套图书+顶级服务阵容
火爆开抢超高通过率
跟着安卓教育,今年你看别人通关
明年别人看你拿证
全城第一的通过率
绝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得到
实力见证
需要你来向老师了解
向身边的安卓学子去了解
更多咨询!扫一扫,添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