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支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购物、预订、就餐、超市到迷你生活等,基于移动互联和情境识别的服务井喷,传统的校园卡在“无卡”“无现金”成为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远远落后,因此,改变校园卡传统模式、推进虚拟校园卡及校园卡移动应用,是目前校园卡需要解决的痛点。
浙江大学于年筹划校园虚拟卡,年开始探索实验,并在相对独立的国际校区开展试验,年校园卡系统全面升级,基于校园网络、多媒体终端、商户 浙大校园卡建设初期,受当时技术限制,建立了两个账户:卡账户和电子账户。卡账户支持终端机具刷卡交易,账户余额依赖读写卡片更新,是基于脱机交易的设计办法;电子账户支持网上无卡交易,账户余额实时与系统数据交换。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移动应用的需求,在线与脱机两模式共存,给应用便利和账务结算等方面都带来许多问题。
因此,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支持下,许多高校开始打破校园卡传统支付认证模式,探索创新性、开拓性、更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之路,向在线化、虚拟化、去卡化方向行进。浙江大学校园卡在实现虚拟化、移动化过程中,以下三个节点最关键。
1.在线账户实现
改变校园卡以卡账户为主的消费模式,建立浙大唯一的“校园宝”在线账户,合并原电子账户和卡账户,停用卡账户,所有充值、消费的I/O对接校园宝,全线联网,所有刷卡和非刷卡业务均基于在线,并禁止脱机消费。
在线支付的一切交易都基于校园卡库余额,每笔交易都实时与库余额进行交互,实体卡在这个过程中,仅作识别和认证,不再需要回写卡余额作为交易流程的主要步骤,为校园虚拟卡实现奠定基础。
目前校园卡移动端的应用,多为不涉及到支付和认证的查询、充值,真正履行校园卡职责的应用仍受限于依赖读写卡,因此,支付账户的在线化,让充值、消费都摆脱读写卡模式,才使校园卡移动应用成为可能。
2.虚拟卡实现
虚拟卡,是指脱离物理卡片,应用信息科技代替实物卡片实现校园卡交易认证的一种方式。浙江大学虚拟卡基于校园卡在线账户,与实体卡共用“校园宝”,其形式和实质均是实体卡的另一种表现,在实现初期主要作为实体卡的补充,譬如忘带实体卡时使用虚拟卡完成应用;同时对一些短期的、临时的用户,不再发实体卡,直接用虚拟卡替代,降低卡片成本、提高发放效率。
目前多家高校尝试虚拟卡应用,从系统架构到终端机具,各司其职、各显神通,自行研发或社会第三方联合,基于
3.校园卡App设计
浙江大学校园卡App,继承原来转账查询等功能外,主要承载虚拟卡及基于虚拟卡的移动应用:付款码、认证码、扫一扫、卡包、商户收款播报、网费充值等,如图1。
打开认证码(图2),根据身份展现的是浙江大学校园卡的类型、身份信息,与实体卡卡面信息一致,同时增加了身份 点开付款码(图2),则会即时生成含浙大“求是鹰”标识的支付 正扫功能实现:校园卡系统增加商户
实践应用
1.食堂应用
年3月,浙江大学五个校区十多个食堂完成网络升级改造,原先基于通讯的机具统一更新为以太网多媒体POS机,新型POS机同时具备刷卡和扫码功能,师生就餐时,可保持原先使用习惯的刷卡,也可打开校园卡App付款 新研发的新型双液晶屏以太网POS机,内置有线网口、无线Wi-Fi模块,支持刷卡和扫码,管理员端采用机械键盘,用户端采用触摸键盘,双屏可同时显示所点菜品、总计金额等,用户体验良好(图4)。
2.校内电瓶车
学校环线电瓶车是校园卡零星移动性应用典型,非常适合扫一扫支付业务,无需安装读卡机具、不用考虑联网,在电瓶车明显位置张贴校园卡商户
应用效果
接受度高:虚拟卡推出后,与传统校园卡不一样的移动应用模式,新颖便捷,师生接受度很高,在实体卡和虚拟卡并存的情况下,近2万师生下载应用虚拟卡,中餐日均多笔扫码支付,随着App功能的拓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并习惯虚拟校园卡。
传播性快:食堂亮相新型多媒体POS,其外形和功能让师生耳目一新,主动参与推广虚拟卡移动应用, 使用量大:在线账户模式下,虚实结合的账户体系给交易接入带来极大便利,除了就餐乘车购物,App端开通了缴网络费的功能,原先基于圈存机的网络缴费,在一个月时间内已有50%转移至移动端,日均使用量上万笔,虚拟卡的上线使校园卡与师生学习工作结合更加紧密。
浙江大学虚拟卡应用逐渐铺开,全面支持移动消费,并开始身份识别的应用实践,如远程门禁、体育场所扫码出入等,同时在相关部门配合下,第三方系统及终端机具开始改造,计划开展较大范围应用,图书馆道闸、自助借阅、宿舍门禁等都在升级范围。同时对于访客、校友和培训生等短期用户,发放虚拟校园卡,这些用户到校后登录App即可享受原先实体卡所授予的全部功能。虚拟卡的发放缩短了制卡流程、节省了卡片支出,是应对大流量短期用户最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随着年新生入校流程改变,新生可提前发放虚拟校园卡,新生到校后将真正体验“一机在手,走遍校园”。
(作者单位为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年2-3月合刊”
叶缢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