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每天学一味中药,瓦楞子

1药用部位

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等同属数种的贝壳。

2别名

蚶壳、瓦垄子、魁蛤壳、瓦屋子、蚶子壳、瓦垄蛤皮、血蛤皮。

3动物形态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等,壳顶膨胀,稍接近,壳前端钝圆,向后渐变狭,背后方斜下,壳上具放射肋纹42~48条(常43条),光滑而整齐,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表面被有棕色外皮及毛,极易脱落。壳内面白色,近顶部处略带灰色,边缘厚,具有与壳表放射肋及沟相当而突出的长形齿,无放射肋纹,但有极细弱的放射条纹。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自两端向中央渐细密,外套痕与闭壳肌痕均明显,前闭壳肌痕较小,近似圆形,后者略大,似方形,外套膜边缘厚,有褶襞。

4产地分布

生活于浅海数十米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中。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5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收,于退潮时到浅海泥沙中拾捕,洗净泥沙,煮熟,肉供食用,将壳晒干即可。

6药材性状

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长7~9厘米,高6~8厘米。壳外面隆起,有棕色绒毛或已脱落;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自壳顶向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42~48条。壳内面平滑,白色,壳缘有与壳外面直棱相对应的凹陷,铰合部具铰齿1列。质坚。气微,味淡。

7性味归经

性平,味咸。归肺经、胃经、肝经。

8功效与作用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9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宜先煎;外用研末调敷。用治顽痰积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胃痛泛酸。

10药理研究

实验表明,复方瓦楞子冲剂抗消化溃疡面愈合作用优于甲氰咪胍,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的作用,其抑菌能力亦优于甲氰咪胍。

11化学成分

含大量碳酸钙、少量磷酸钙。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及有机质。

12使用禁忌

无瘀血痰积者勿用。

13配伍药方

1、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瓦楞子(醋煅七次)克,乌贼骨克。广陈皮90克(炒)。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6克,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2、治急性胃炎:煅瓦楞子9克,良姜3克,香附6克,甘草6克。共研末。每服6克,日服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痰饮:瓦楞子壳,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篓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3克,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古今医统》)

4、治烧烫伤:煅瓦楞子研成细末,加冰片少许,用香油调匀,涂患处。(《山东药用动物》)

5、治皮肤刀伤及冻疮溃疡:瓦楞子30克,冰片15克。共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6、治外伤出血:煅瓦楞子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附:一个可根治慢性咽炎的方法,建议收藏!

慢性咽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常见病。姚老认为慢性肥厚型咽炎的症状不能用风热犯上和阴虚火旺来解释,应从“湿”论治,用《温病条辨》中的“宣痹汤”为主方治疗了29例此类患者。

用宣痹汤治疗慢性肥厚型咽炎的体会。

慢性咽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常见病。根据咽部检査情况,一般可将其分为三型:单纯型、肥厚型和干燥型。本文29例慢性咽炎均属肥厚型。笔者用《温病条辨》中的“宣痹汤”为主方治疗了29例此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整理报导如下:

一、诊断依据

1、患者常常自觉咽部有异物感,咽干,或轻度咽痛;常反复发作急性咽喉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

2、检査可发现咽部粘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或咽侧束有呈颗粒状或片状隆起的淋巴滤泡。

拉筋拍打手法:拉筋拍打不神秘,简单易学,我们反对神化疗效,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关爱自己,关爱家人。

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很重要;观察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知健康!

二、一般资料

性别:男性18例,女性11例。

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4年。

疗程(以服药剂数计算):最少19剂,最长39剂。

疗效: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5例。

三、疗效标准

1、痊愈:症状消失;咽部检査已正常,一年以上未见复发。

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咽部充血肥厚已不明显,突起的淋巴滤泡大为减少,一年以内很少复发。

3、无效:症状如旧,或症状虽减轻而常有复发;咽部检查无明显好转。

四、方药

以《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温病条辨》上焦篇和中焦篇各有一“宣痹汤”,本文采用的是上焦篇的“宣痹汤”)为基本方。其方组如下:郁金、射干、枇杷叶、通草、香豉(后因药店无香豉,故一般不采用)。

药物加减:

热偏重:症现咽干,咽痛,咳少量黄浓痰,口干欲饮,小便色黄;咽红或肿,舌质略红,脉数。可加银花、连苕、马勃、橄榄、山豆根等。

痰偏重:咽中似有物阻的感觉非常明显,咳浓痰、其色或白或灰,或舌苔厚腻。可加浙贝、桔皮、茯苓、半夏、桔梗、甘草等。

湿邪郁闭为主:症现咽中似有物阻而昼夜无轻时,胸闷,善太息,口粘不干,咳声重浊,或晨起咯灰黑色痰,恶心干呕,舌苔厚、白腻或灰滑,咽暗红。可加藿香梗、蔻仁、厚朴、茯苓、滑石等。

气郁为主:喉中似有物阻的感觉乍有轻重时,胸胁胀痛,善太息,或干呕,或哕,脉弦,咽红不明显。可加合欢皮、代代花、厚朴、瓜蒌壳、桔核、陈皮等。

兼阴津受伤:症现喉干夜甚,声音易嘶哑,脉细、或寸脉沉,舌红或干。可加芦根、知母、花粉、天冬、麦冬、玄参等。

五、典型病例

例一:陈某,女,19岁,知识青年。73年12月8日初诊。患者幼时即发现扁桃体肥大,经常发作急性咽痛,故于73年3月份在某院做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术后虽然未再发作急性炎症,但一直感咽部不适。曾多次服抗菌素和“养阴清热”的中药,未见好转。现患者自觉咽干微痛,喉痒咳嗽,咽中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晨起咯少量灰色痰,胸略闷,口不渴,二便如常,脉略弦滑、右关沉,舌质偏红,苔薄白,咽部轻度充血潮红,未见明显的疤痕组织,咽后壁粘膜肥厚,有散在颗粒状淋巴滤泡隆起。

诊断:痰湿郁热,痹阻胸咽(慢性肥厚性咽炎)。

处方:川郁金12g、枇杷叶12g、射干9g、通草1.5g、杏仁10g、芦根6g、浙贝母10g。共服药十四剂,诸症基本消失,咽部检査除发现少量突起的淋巴滤泡外,余已正常。守方继服七剂,其病告愈。76年底随访,一直未复发。

例二:张某,女,40岁,农民,69年3月17初诊。自诉咽中似有物阻、反复发作咽喉疼痛已5年。根据其以往病历记载,西医诊断为慢性肥厚性咽炎,先后用过抗菌素,清热养阴的中草药、激素混合抗菌素溶液喷喉,10%硝酸银腐蚀咽部等,均无明显疗效。

某医认为此病是“梅核气”,投以半夏厚朴汤,反而病情加剧。症现咽中灼热疼痛,口咽干燥,欲冷饮,咳少量黄浓痰,咽中仍有物阻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略胸胀,心烦,小便黄,脉数略弦,舌质偏红,舌苔略黄腻,咽部充血,其色深红,扁桃体Ι度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呈片状隆起。

考虑原属痰湿郁热,痹阻胸咽之证,误服苦温辛燥之剂反助其热,故以银翘马勃散合宣痹汤加减:银花10g、连翘5g、马勃6g、郁金6g、枇杷叶8g、射干10g、浙贝母10g、焦枝仁5g、芦根6g,服药四剂,咽痛已除,痰色转白,余症均减,继投:郁金10g、枇杷叶10g、射干9g、通草1.5g、芦根6g、全瓜蒌10g,共服24剂,诸症悉除,咽部检查正常,76年底随访,未见复发。

六、体会

本组慢性肥厚型咽炎的患者,多数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咽中似有物阻,咽干微痛,咳灰色痰,胸闷,善太息,舌苔腻,脉弦。笔者认为,这些症状不能用风热犯上和阴虚火旺来解释,而应考虑其主要病因是湿邪,由于湿蕴上焦,肺气胸阳不得宣达,郁而化热,煎熬津液成痰,凝痹于咽,则成此疾。

湿邪能致咽喉疾病,早在《内经》上就有记载,如《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民病……嗌肿喉痹”;《温病条辨》亦有“湿温喉阻咽痛”的明文;李继孝等将慢性咽炎按中医辨证分型,“肝气痰湿型”即为其中之一。在临床上,我们常可发现某些慢性病患者(如肝炎、肾炎、风湿病等)同时患有慢性咽炎,而且往往能从他们的症状中找出湿郁化热的依据。

正因此疾多以湿邪为主,所以病势缠绵,即使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滋养之品,却难达到根除的目的。宣痹汤则不然,方中郁金化湿解郁,枇杷叶理气化痰,射干泄热利咽,通草轻清淡渗,四药合方,宣泄上焦而祛湿热之邪,理气化痰能除胸咽之疾,与是证颇为合拍,故能收到较好疗效。

如喜欢该文章,可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bm/8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