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植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

(文章来源:康传志;吕朝耕;黄璐琦;王升;王红阳;张文晋;王瑞杉;王铁霖;孙嘉惠;周涛;郭兰萍.基于区域分布的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J].中国中药杂志,,v.45,20-27.)

1中药生态农业的区域性

1.1中药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中药材生产受生物自身特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中国中药区划》根据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区域划分,

包括东北寒温带中温带分布区(代表性道地药材有赤芍、防风、人参、细辛、五味子等)、华北暖温带分布区(金银花、地黄、牛膝、连翘、大黄等)、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分布区(浙贝母、白术、厚朴、玄参、泽泻、茯苓等)、内蒙古中温带分布区(黄芪、黄芩、桔梗、麻黄等)、华南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分布区(巴戟天、广藿香、高良姜、砂仁、儿茶等)、西北中温带、暖温带分布区(枸杞、红花、秦艽、锁阳、肉苁蓉等)、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分布区(当归、天麻、杜仲、黄连、三七等)、以及青藏高原分布区(冬虫夏草、胡黄连、羌活等)。胡世林编著的《中国道地药材》中,就按照地域分布特点,将道地药材分为关药(人参、细辛、防风、刺五加、关木通、牛蒡子等)、北药(黄芪、党参、远志、北沙参、柴胡、知母等)、怀药(地黄、牛膝、山药、天花粉、菊花、金银花等)、浙药(浙贝母、白术、郁金、玄参、玉竹、栀子等)、川药(川芎、川贝母、川牛膝、麦冬、厚朴、黄柏等)、云药(三七、重楼、茯苓、儿茶、云木香等)、贵药(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五倍子等)、西药(大黄、甘草、当归、秦艽、羌活、麻黄等)、广药(防己、巴戟天、山豆根、益智仁、阳春砂、广藿香等)、南药(半夏、射干、吴茱萸、女贞子、南沙参等)。

1.2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区域性

我国农业的区域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南北之间的差异以及中高山地区不同海拔之间的差异。形成东部与西部差异根本原因是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最主要的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南北之间的差异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因素和水热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差异表现在耕地类型的差别,如北方以旱地为基本耕地类型,南方以水田为基本耕地类型。中高山地区热量和水分条件随着海拔升高而呈带状规律更替,造成了农业的垂直差异,如东部季风湿润区、西部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与常规农业相比,中药生态农业更加注重中药资源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顺应,以及对各种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因而对各种环境条件的依赖性更强。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适合该地区的中药生态农业模式也不同。例如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地,适合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模式,而华北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适合药粮轮套作种植模式。因此,根据不同地域的热量、水分和土壤等环境条件,针对各地区具体道地药材品种,按照区域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发挥各区域优势和特色,对于各地中药生态农业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3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整理

参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和《中国中药区划》,将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八大产区。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生产实践情况,对各区域分布的道地药材常见的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较为成熟的可代表本区域特色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全国八大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信息可见下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bm/6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