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
浙贝母
浙贝母苦寒,清肺化热痰,
解郁治痈疡,软坚散结顽。
[警示]脾胃虚寒和出现湿痰、寒痰的患者慎用。
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称为"浙八味"之首。浙贝母以鳞茎入药,有清热、润肺、散结、止咳、化痰等功效。它是临床常用的一味清化热痰药。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鳞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现浙贝母多为栽培,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其中尤以浙江宁波总产量最高,质量最优。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形
色
嗅
味
形:椭圆形或类肾形,断面平坦,富粉性,质脆,易折断。色:边缘表面淡黄色,断面粉白色。味:微苦。
一般以鳞叶肥厚,质地坚实,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现代常用于虚劳、肺燥、咳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炎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版药典用量:入汤剂内服,常用量: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处方应付
处方用名
应付规格
浙贝母、大贝、象贝、生浙贝母生浙贝母用
药
指
导
脾胃虚寒和出现湿痰、寒痰的患者慎用。
严格掌握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剂量化,不宜超剂量应用。
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服用浙贝母偶见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孕妇慎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民间应用
①浙贝杏仁露
材料:浙贝母10克,杏仁8克,冰糖适量
做法:
先将浙贝洗净、杏仁用水浸泡片刻,去皮、尖后洗净。将浙贝、杏仁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加入冰糖煮30分钟,去渣留汁待凉后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化痰、镇咳之功效,适于患肺炎的中老年人。
②浙贝母鸡蛋
材料:浙贝母2--3克、鸡蛋1个
制作:把浙贝母研为细末。取鸡蛋1个,洗净外壳后在其尖端剪一小孔,把浙贝粉由小孔内放入,摇匀后以纸封闭小孔,放入饭锅内,小孔一端朝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1--2次,每次1个,连用5--7天。
功效:止咳平喘,适用于小儿百日咳。
川贝母
来源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大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粗皮,晒干。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
版药典用量:水煎服,3-10g。研末服,1-2g。
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在古代的历代本草中,两种贝母并未区分,统称贝母,直至明代才有浙贝母、川贝母之名。现浙贝母与川贝母已完全分开,它们在性状及功效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从性状上来看,浙贝母稍大,直径1cm-3.5cm,呈卵圆形至长圆形,分为大贝和珠贝。
川贝母稍小,直径0.3cm-2.5cm,呈类圆锥或类球形,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
从功效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适合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的咳嗽,清热散结的功效较川贝母强。川贝母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适用于肺热燥咳,虚劳咳嗽。END
供稿:于静远
排版:蔡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