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行走在田间地头的ldquo科

许寿增,年出生,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县科技特派员,县农函大分校特聘讲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是一名从事粮油和中药材技术推广的资深专家,年被浙江省农业厅聘为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专家组成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的工作对象始终是土地,服务对象始终是农民。科技兴农,带动一方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是他肩扛的神圣使命。多年来,他参与和主持省、市、县农业科技项目有十余项,其中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参与、主持省市农业丰收项目15项,获杭州市政府嘉奖13项,其中主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省丰收奖2项;他指导实施的桐庐里湖粮油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菜,在年—年农业部油菜高产示范片创建工作中,获得全省油菜最高水平单产第一名的好成绩。年他获评“桐庐县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县基层走亲优秀个人”,年获评“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培训农民

让更多人拿起新技术“掘金锄”

  许寿增说,他与农民结下的是“一世缘”。

  年许寿增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回桐庐参加工作后,他先后任窄溪农技站长、分水农技站长。九十年代开始在县农技部门从事粮油技术推广工作,后又从事中药材技术推广工作。一晃30年多年过去,如今他已两鬓生白发,依然奔走在桐庐县农村大地上,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他最深的牵挂。

多年来,许寿增负责全县五个省级粮油、两个省级中药材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十个省级水稻旱粮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和一个市级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的技术指导工作。为使更多人学会使用新技术这把“掘金锄”,让更多的桐庐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他把“培训农民”当成了自己神圣的使命担当。

近年他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开展全县中药材和粮油技术培训。与此同时,他围绕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的粮油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参与主持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共达80余期,累计培训人。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桐庐县各乡镇(街道)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近年来许寿增还组织了二十余次共余药农、粮农,参观考察省级中药材和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此举进一步开阔了农民眼界,学习和借鉴到许多外地的好做法与好经验!

培训农民要“接地气”,这是许寿增常说的一句话。

他给农民讲课通俗易懂,农民听得津津有味;他发的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举例说明,农民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他还常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农民种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新技术。

他为培训农民“著书立说”。几年来,许寿增主编出版了由县科协组编《农业实用技术丛书》中的《中药材》《油菜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两个分册;印发了《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超级杂交稻栽培技术》《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林下名贵道地中药材高效栽培技术》《杭州市药用栝楼栽培技术规程》等专业技术资料,共计余份。他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培训过程中,他与农户交流既有声音、文字,又有图片和视频,针对农户提出的许多咨询难题解答的可以一步到位,参加培训的农户表示十分满意。

除此以外,许寿增更注重对农民的“田头培训”。

如年,江南镇联塘村专业合作社多亩水稻(高产创建点)要施农药要喷洒农药治“刮青虫”。他叫农民不要喷,说是时间没到。并告诉当地农民要找准最佳时间点施农药,才能事半功倍效果,太早太晚都治不了它。最佳时间点如何找?他说一根棍子就能解决难题,即每天早晚用棍子到稻田赶蛾子,如果发现飞起来的蛾子多了,就预示未来五至七天内虫情将到达高峰期,此时喷洒农药治“刮青虫”,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田头指导”,不但治了虫子,而且培训了农民技术,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在培训农民过程中,许寿增十分注重收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范例”,然后再加以总结后,推广给更多的农民。他这种“让农民教农民”的培训方式,让新技术“落地”时间更快,培训效果也更好,为农民津津乐道。

技术推广

倾力打造“田野实验室”

  多年来,桐庐县开展了土地流转、建立了粮食功能区,粮油生产和中药材种植,成为许多农户立身之“本”。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事关全县农业健康发展、全县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农技人员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许寿增积极引导农民向新品种新技术要效益。   多年来,许寿增主抓全县7个省级粮油和中药材基地高效技术示范、10个省级水稻旱粮绿色高产创建和1个市级水稻高产攻关的技术指导工作。围绕保障粮油安全,他的团队同事们积极组织实施引进示范粮油新品种30余个。   为使这些引进的新品种,能在桐庐这方土地上丰产丰收,许寿增以身作则,独自承担起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新品种高产试验示范工作。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品种高产创建试验示范。这是一项艰苦而又“烧脑”的工作,他和团队的同事们不辞辛劳,一年四季心系田头,认真观察新品种长势,用心查看病虫害发生规律,细致指导农民规范种植与管理,忙得不亦乐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野实验室”成果斐然。   经过两年试验示范,许寿增与他的团队终于获得了他们期盼的“成果”:水稻、小麦等粮食产量,分别突破公斤和公斤,创造桐庐县粮食产量新纪录,集成粮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年~年桐庐油菜、小麦、水稻创桐庐历史记录;小麦亩产最高产量.5公斤。通过项目实施,年~年油菜达到全省最高产量。仅此一项技术,桐庐县2.5万亩粮食功能区,种粮农户水稻小麦两季作物平均亩产提高公斤,经济效益提高元以上,油菜高产示范方产量创浙江省单产第一名,油菜高产示范方产量,创浙江省单产第一名。这为稳定桐庐县的粮油生产、保证桐庐县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中药材基地高效示范也是佳音频传。   瑶琳镇是桐庐县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为了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许寿增积极开展中药材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他在瑶琳镇高翔村举办中药材技术培训班,邀请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相关专家来讲课。他还带领包括瑶琳镇在内的全县数十名中药材种植户,考察淳安县覆盆子、山茱萸、重楼、黄精、三叶青等中药材基地和临歧中药材市场,以此引导桐庐药材种植户开阔眼界,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和好经验,了解中药材市场。   与此同时,他主持中药材三年行动规划编制,实施中药材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协助引进栝楼、浙贝母、覆盆子、黄精、白及、铁皮石斛、重楼、元胡等20余个中药材品种。他主持制定杭州市地方标准《药用栝楼栽培技术规程》,开展实施《栝楼标准化栽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两年促进了项目区产品质量升级和农民增产增收1余万元。   他通过开展道地中药材铁皮石斛、林下黄精、覆盆子等中药材高效技术推广,使全县中药材面积和经济效益普遍提升,药农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年桐庐县中药材面积达到2.8万亩、产值达1.8亿元。   可市场的“潮起潮落”实难预料!瑶琳镇吊瓜生产基地前些年很有名。种植的人多了,吊瓜籽的市场价格从48元每公斤下降到到36元每公斤,有的甚至一再降价仍难以出手。增产不增收,让种植户积极性大受打击。   针对这一新情况,许寿增于是通过抓示范户的方式,指导农民套种:在吊瓜地里套种黄豆、花生。套种技术不但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有效地缓和了市场价格下降带给种植户的“冲击力”,有的种植户甚至种出了不俗的成绩,如分水镇柏山村一位姓董的村民,他在十亩吊瓜地里套种黄豆,收入多元;收入吊瓜籽多公斤;收入多元,亩产值达上万元。他通过实施套种技术,创下了吊瓜亩收益的全省最高产量。   在许寿增的主导下,桐庐县中药材基地通过实施“轮作”技术获成功的模式还有“浙贝母——水稻轮作;浙贝母——大豆套种;元胡——水稻轮作等几种。轮作中,中药基地的基肥给了水稻大量营养;而种植水稻的水又淹死了虫卵,使草药病害大大减少,使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提高了。   年,药材覆盆子着实“红了一把”,最高鲜品卖到每公斤元。农民竟相在山上种植覆盆子,使桐庐县的覆盆子总面积达到一万余亩。可由于市场饱和、品质不理想的原因,近年市场价格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年市场上覆盆子仅为10元每公斤。这对农民打击非常大,由于市场价格实在太低,许多农民任其成熟的果子成片烂在山上,也打不起精神去采摘。   作为基层的农技人员,许寿增内心很不好受。他开始研究市场后发现:品质好的覆盆子干品,依然可卖到一公斤65元以上。许寿增觉得如果能够提升覆盆子的品质,农民种植这一药材依然是有利可图的。   他于是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针对覆盆子价格下滑现状,他联系上级部门技术人员,无偿为瑶琳镇百岁、鸡笼山、毛山药农的覆盆子样品进行品质检测,探索提高覆盆子品质的栽培技术之路。为寻找本地最高品质复盆子及载培方式,他收了30个批次(不同高度、不同来源、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方式)的覆盆子进行检测分析,然后进行总结经验,以此探索“成功可复制”,能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目前此项检测顺利进行之中,明年有望形成成熟经验。   许寿增还积极为农民发展当好“参谋长”。   横村镇凤联村中药材基地面积亩,在他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凤联中药材基地已经获得省、市级余万元的建设资金立项。如今该基地有白及、黄精、重楼、杭白菊、杭白芍、三叶青等优质中药材20多种药材引种成功。这为基地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底气”与“后劲”;又如瑶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瑶琳镇潘联村的中药材基地,是市内较具规模铁皮石斛基地,面积亩。近年他与浙大合作,为该基地引进技术,着力开展富硒铁皮石斛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通过开展铁皮石斛富硒试验示范,提升铁皮石斛附加值。目前研发工作成果显著,市场前景很好。业主高兴地说:“农技专家就像我们的‘科技保姆’,有他们保驾护航,我们发展胆子大,步子也跨得大!”

心系“三农”

当好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大哥”

心系“三农”三十余载,许寿增的习惯有点像老农。比如说,他每天出门时,必定会抬头看看天,他说这叫“看天色”。凭这抬头一看,他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未来几天内的天气走势。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观察摸索天气规律,总结出一整套十分管用的气象“土知识”,他说这也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硬功”。

心里有“三农”,风霜雪雨都牵动他的心。刮大风,他担心粮油基地、药材基地的地膜是否会被吹起;连续阴天,他揪心的是农户该如何防病保苗;雨雪天,他担心基地的小苗是否会受冻……

年12月中旬,晚上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了下来。想着分水里湖村油菜缓释肥试验田已有四十公分的叶簇,会不会被雪压了呀?会不会对试验结果有影响?那晚上他睡不着了,第二天6点起床便赶往分水镇,踏雪到地头,见油菜好多叶片压断,心痛得不得了。对他而言,这样的情形实在太普通了。

多年来,他总是尽心竭力帮农民解难题。年6月,江南镇锦江村徐姓农户家种植1.2亩田中有7分田禾苗出现不同程度的矮化发黄现象,刚开始徐姓农户以为是种子问题,多次找到经销商要求赔偿。许寿增获悉后,立即深入田间进行实地调查,后确诊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该病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如果错过防治时间将无药可治。因此要求徐姓农户抢抓时机,积极实施控虫、控病、施肥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禾苗很快恢复了生长,不仅使粮食获得丰收,还及时解决了经销商与农户的矛盾纠纷。

年9月11日下午3时,江南镇莲塘村一位姓洪的种粮大户,打“他家稻田突然大面积发黄,打了两次药仍不见好转……”当时许寿增刚刚从分水下乡回到县城,听到这情况,他来不及擦一擦满脸的汗水,立即驱车到江南镇农户田头,经诊断为水稻稻瘟病,他一边安慰徐洪亮不要着急,一边详细告诉他打药、开沟排水等防治措施。按他的方法操作,种粮大户田头危情终于顺利得解。农户感动地说:“老许,你真是我们农民的‘及时雨’!”

他常年下乡走亲余次,第一时间赶到农户田头解难题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许寿增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一大半是农民朋友的。他还建立粮油、中药材技术服务







































治白癜风的药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tz/5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